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镇医,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销”。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统购统销”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以及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武装起义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2-11-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整理自虞和平6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奥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整理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2022-09-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定位很明确,就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的国家权力机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充分行使了立法权、选举权(选举中央委员会)、提出决议权以及审议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在团结各族人民和巩固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使命结束,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向统一战线组织的实际归位。

——摘编自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协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利用这个平台平等互动合作治理国家和处理社会重大事务。民主党派不仅承担着就国家事务管理进行协商、讨论的职能,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承担提出提案、作出决议与讨论政策,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职能。“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又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40余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智力集团”的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施雪华、崔恒《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功能重心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从“代行国家权力机构”回归到“统一战线组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主要职能和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
2022-06-14更新 | 2376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前,我国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机器厂共29家,资本总额为4024千元。1912年至1927年,新设企业达63家,资本总额为5679千元。1902年设立的大隆厂,创办资本为1万余元,1925年左右其资本额增加到28万元。一些原来只局限在修理业务的机器厂此时也能仿造一些机器,如大隆机器厂所制造的传动装置,被很多纱厂采用,并逐步过渡到生产成套纺织机器。这一阶段,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也超过了前一时期,从1912年开始,出现了诸如酸碱、涂料、西药等一些新兴化学工业门类。1912年至1927年,全国新设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电厂有288家。然而,重工业落后、薄弱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

——摘编自俞国等《如何看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实施结果是,五年基本建设实际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农林、水利等基本建设投资占8.2%,工业部门占56%(其中轻工业占15%,重工业占85%);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4.5%,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轻工业年均增长12.9%,重工业年均增长25.4%。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前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显著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2-23高三上·山东·期中
7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初期的治国理政”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中,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日报》商业广告抽样分类和统计比较

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达92%,私营企业广告主、国营企业广告主、公私合营企业广告主、个人所占比重分别为60%、15%、20%、5%。1956年以后,《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多是工业产品广告,且以重工业产品为主,所占比重相当大,达到80%多,广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二者所占比重高达98%。

材料三   二战后国际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主义的维度概括建国初期治国理政科学范式的内涵。
(2)你认为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人民日报》的商业广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的维度对建国初期治国理政的意义加以阐释。
2022-10-16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山东专用)01
8 . 政策调整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清代继续推行财政货币化政策,实行摊丁入亩,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利。部分地主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清代多熟复种制向全国推广,两熟制向长江上游发展,岭南已有三熟制。清政府为提高土地产量,要求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作物。农民为追求利益,籴米以食。在松江府、太仓州一带,“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八九”。河南农民“舍谷稼而专植”药草;山东农民“以落花生代稼”;江浙广种蚕桑;闽赣和川陕力植烟草;江西两广多产甘蔗。手工业品重点产区多位于原料产地或邻近原料产地,这种发展态势就自然形成了各种作物区的生产分工。社会经济的这种发展使商业超越了传统商业以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供应城市消费者为主的格局,而发展为粮食产区、经济作物区和手工业品产区的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手工业者间的相互交换。这种大规模的商品交流引起长途贩运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清代中叶,“无不完之税”,“办全漕者数十年,无他,民富故也”。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经济运行概述》

材料二   194910月到1952年底,新中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81319变为582319,农业占比下降10%,工业占比提升10%。1952年,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值关系为2715,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过于薄弱。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1957年为43%;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1953年轻工业占比为63%,1957年为55%,轻工业占比偏高,重工业占比偏低,这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19501957年,国民收入实现了平均11.5%的增长率,其中,农业增长了6.8%,工业增长了22.9%,建筑业增长了68.5%,运输业增长了16.2%,商业增长了14%。

——摘编自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论述(194920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7年新中国经济调整的表现和意义。
2022-06-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3月)

材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指出材料一“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2022-10-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曲折与延误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到1932年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53.4%,轻工业的比重则由60.5%下降至46.6%。五年计划虽然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未同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3月1日,集体化的农户教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7.6%猛增到56%。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场运动的结果使苏联构建起完整的“计划经济”制,确立了斯大林所设计的国家统制型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一五”计划期间的核心工程涵盖了国防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带来了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巨大需求,而国家的供给能力却严重不足。于是,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被陆续纳入到统购统销的范围之内。为了配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还对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与“一五”计划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摘编自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途径,并指出该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性中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建设上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