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重要国际组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主要通过联合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断开放、积极进取、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如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多边军控和裁军条约,不断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力和财政支持,并且主办世界妇女大会。中国通过与联合国的全面合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国际环境,而且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力量,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得以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

——摘编自张贵洪《联合国是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全面合作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能够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主题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后由中国共产党概括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判断:一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可以争取和平;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两者相互促进。在中国综合国力跃升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和平发展观把中国视为世界和平的力量,强调中国不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发展。伙伴战略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下中国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外交大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俄罗斯、法国、美国、欧盟等各大政治力量确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目标,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了大国政治内容。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向世界宣布中国主张构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材料   在伟大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

胜利油田开发大事记

1961416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华8井勘测发现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
1962923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
1964125党中央批复同意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作者汇集东营,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入海口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68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
1972615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
19741978通过会战,勘探开发了孤南油田、五号桩油田、垦利油田等新井,1978年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1981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
19898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6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5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110随着中国石化成功上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
2005至此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

——据王建刚、徐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献给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年》、刘羽燕《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研究(1961-1992)》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这反映出(     
A.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潮流B.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C.时代精神助推民族复兴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2024-05-26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历史试卷
7 . 如表为1978—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变化表,如表中的这些调整都(     
时段主要政策
1978—1984年规范军工科研生产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制度;保障国防科技工业队伍稳定
1985—1992年强调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移,颁布国防科技奖励与军品科研生产管理政策
1993—2001年组建隶属国务院的新国防科工委和“政企”分离后的十大军工集团公司
2002—2007年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施军工单位改革重组等系列举措
A.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实现了国防工业的独立自主D.顺应了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A.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B.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D.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3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与广西代表团代表座读时指出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纲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最大的优势是沿边、靠海,是陆海相连的交通枢纽。早在汉武帝时,广西合浦新开辟了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成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近年来,广西坚持江海陆空并进,重点编织港口网、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和通信光纤网“五张网”,积极建设面向东盟的港口联盟、陆路通道和航空枢纽,面向东盟的互联互通大通道初步形成。

材料二   广西与东盟国家建设大通道的过程,也是跨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19亿人口,族群复杂,宗教文化多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的日益深入,源自复杂社会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诱发的摩擦也会日益频繁,如何管控好摩擦,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也是广西建设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广西搭建了与东盟国家的众多人文交流平台,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中国—东盟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缔结了43对友好城市,形成了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越青年大联欢、广西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一系列交流机制与平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可金《广西可将路”有机衔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西对接“一带一路”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建设大通道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高等专科学校与职业学院两种类型的院校。1919年后德国颁布一系列诸如《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的法律法规,立法体系完备详细。“双元制”为学生提供很多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在生产实践的一线平台学习,既能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又能快速发现和掌握新的学问。2003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中企业投入103亿欧元,国家投入56亿欧元,企业占72%。

——摘编自吴建国《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没有广覆盖,配套性地方法律法规少。虽然国家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以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为主,知识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密。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的比例,几乎都在11%~13%之间徘徊,远低于国际上25%的比例标准。当前我国财政性经费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摘编自孙希《中外高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比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