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存在“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一个是指亚非拉广大落后国家,一个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地带都反对美国控制。19635月,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在瑞士与法国一些工业界人士举行重要会谈,此后法国工业界人士对中国开展一系列访问。美国从19638月起扩大对越南的武装干涉。戴高乐多次对美国进行谴责,并敦促美国撤军。19641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关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赵怀普《中国谋求打开对欧关系的努力》

材料二   1978年,中法双边贸易总额为19.5亿法郎,1979年一跃到28.3亿法郎;197812月,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发展中法经济关系和合作的长期协定。1980年后,中法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19854月,中法两国又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发展经济和合作的长期协定,以及法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的文件。双方声明:“两国将采取一切有益措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特别在能源、电讯、信息、运输、航空、农业等方面扩大合作。”

——摘编自陈福星《论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4年中法建交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法经贸关系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处理中法关系所秉持的原则。
2024-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党外交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外交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实践活动中既要实现国家利益,又要强调国际主义精神。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属不同性质的概念。意识形态具有脆弱性,国家利益具有刚性,在涉及国家关系问题上,国家利益是最终目的,意识形态是服务国家利益的斗争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专门从事党的对外联络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建立联系,通过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发展;“以意识形态划线”可谓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开展政党外交战略选择的一般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方位党际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与社会主义政党间的交流,而且也与资产阶级政党建立了联系。政党外交成了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相互关系成为政党外交的永恒主题,是研究政党外交绕不开的主线。这是政党外交双重属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杨胜刚《新中国政党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研究——以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相互关系为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政党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政党外交双重属性”演进的历程。
2024·河北·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刚一成立,科学技术事业即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194911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紧接着各产业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到1955年,全国科研机构已有840多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于1978年开始筹备建立专利制度,1980年成立国家专利局。1984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于198541日开始施行。《专利法》实施以来,在已批准授权和正在审批的专利申请中,已有一大批项目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增长及构成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4-03-24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历程

阶段概况
1949——1978年这一阶段强调有计划、有组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给与研究体系,逐渐形成中央计划管理的科技体制,但对基础研究的带动力度不够大。
1978——1985年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78——1985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无法满足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1985——1995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全面启动。主要策略是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1995——2006年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
2006——2012年2006 年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专利法》,突出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改革目标演变至“建成更加完备的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转变科技管理定位,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①可以指出科技体制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也可以指出某几个阶段演变的特征;②明确写出所选阶段;③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22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0—2014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与美国及世界的比较


   

——摘编自[]关志雄《从GDP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欧美等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新兴经济已经在全球领先,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已经深陷泥潭。中国的政治体制曾不断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事实证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更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根据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的数据,尽管美国经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利用国有企业来提高其国内外影响力的能力,确保了这个新兴大国有望在2029年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

——摘编自[]伊恩·布雷默《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二,简析促成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4-20更新 | 28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自由放任”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康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工业的不断升级。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英国还重视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深化保驾护航。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事业的核心任务,工业化道路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整合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乱象,通过“一化三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英工业化建设对中国当代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2023-05-28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有许多救助、济贫的思想,以国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最为有名。《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的实践基础,如齐桓公时期采用的“赈孤寡,收贫病”。汉朝为穷人设立了专门的收容机关。唐宋时期,出现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机构。元明清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济的措施得以完备,出现了“问责”条文,民间救助得以发展。元明两代以养济院为主,另外还设安乐堂、栖流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

——摘编自诸葛至辉等《浅议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7亿多,贫困发生率下降为5.7%,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减少到了5575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标准逐年提高,贫困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绝对贫困”问题减少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显著。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中国新时期的扶贫要求,要打破禁锢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就需要建立新的扶贫工作体系,而精准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2023-07-10更新 | 2126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