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阶段划分

阶段主要科技政策和措施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1978-19841.全国科学大会发布《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2.中共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对科技机构进行重建,并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利改革进行探索
1985-19911.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3.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
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促进机刻转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现律的科技体制、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19952005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2.国务院颁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符产业化
2006201l年1.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2.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垫;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选自李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
2022-02-24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球(又名“马球”,一说起于波斯)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

——引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隆庆(明朝第十二任皇帝穆宗的年号)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许可证)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明)邓忠《筹海重编》、(明)张燮《东西洋考》

材料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引自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阅读材料一,指出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唐太宗“固不囿于琐微”的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船者”与“海商者”所从事的贸易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结合史实,各举一例说明。②概括“‘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努力对中国国际地位的积极影响。
3 . 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

——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

材料二   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的“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04-29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30年的战争,欧洲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因排除美苏而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战后,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据杨泽伟著《国际法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据饶戈平著《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