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2 . 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024-01-20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翻译活动

材料一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2003年至今,出版翻译作品已超过数十万种。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输出型为主。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增加比较快的一个突出领域是中国的时政类信息,包括领导人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刚一面世,就有16个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约翻译出版非通用语种版本。

——摘编自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06-03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材料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觞的。丝绸既作为商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引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古国的向往。之后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于这么庞大的帝国能维持政治上的大统一,儒家及儒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被普遍接受,以及中国极少宗教战争等印象深刻且佩服。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失色。美国传教士描述“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在美国1870年间爆发了排华浪潮,中国人到处受歧视被排斥。“中国佬”、“中国蛮子”,“黄货”等贬词也由此产生。

材料二:1984﹣1985年,由于我国国内形势越来越好,改革成果显著,国外舆论纷纷变调。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邓小平同志为“1985年风云人物”,特辑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该刊虽提到我改革中的一些困难,表示了某些疑虑,但总的调子是称赞改革,而且提到世界历史的高度,称我国改革是一项伟大试验,并大加肯定和赞扬。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中国典论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20世纪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结束。


(1)阅读材料一,解读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二中,国外舆论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简述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是怎样的?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2023-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铁路建设

1979年至1983年,我国共新建铁路2.8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全国铁路全年客运总量从建国初期的1.03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5.7亿人次。1978年以后,铁路部门先后与外国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和政府代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大大缩短了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国铁路经历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等几个过程,形成了自主开发和制造的高铁品牌。2007年,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展开,动车组运行时速达200公里/小时以上,中国从此进入高速铁路时代。至今,中国高铁运营网络形成,高速动车、城际列车、普速客车、市域(郊)列车等层次多样、能力协同、适应需求的客运系列产品正在形成。20147月,中国海外承建的首条高铁——土耳其要卡拉至伊斯坦布尔的高铁通车,这是中资企业在境外组织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速铁路基建项目。20156月,俄罗斯首条高速铁路的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摘编自王强《中国铁路百年发展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性飞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铁路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3-04-29更新 | 31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
2023-04-09更新 | 265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北京卷)
7 . 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2023-04-01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全球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葡萄牙人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果阿起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澳门,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长崎,把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趁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再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商品,在第三年秋天,乘着季风返回印度果阿。

(2)阅读材料,简要描述葡萄牙人在亚洲的贸易路线,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和欧洲经济的影响。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果简表

20132019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

20152019
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个成员。
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
20194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

20132020
中国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