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2020-01-09更新 | 4970次组卷 | 59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4 .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图11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19-01-30更新 | 11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北京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2019-01-30更新 | 1422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精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6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
7 .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019-01-30更新 | 1784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

8 . 【探索历史的奥秘】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

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

(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

9 . 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2更新 | 1852次组卷 | 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北京卷)
10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016-1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