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天, 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 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先知的产物,它不仅要求人们顺从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们顺从新的社会一实际上就是顺从麦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来的帝国。8世纪初,穆斯林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纸张日渐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

——摘编自[美]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材料二中古中 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020年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列举两个史实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有何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有何新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玛雅农民,无法读懂那些文字和史书。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但余晖至今仍在坚定绽放。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现在的玛雅人,信耶稣也信羽蛇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

——摘编自李均《神秘莫测的玛雅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玛雅文明湮灭的原因和玛雅文明余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玛雅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君与封臣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通过双方的约定来缔结的,久而久之就形成封建习惯。封建主只能对他的直接受封人发号施令。反过来,低一层的封建主只对他的直接封主有服从义务。因此,国王不一定能号令所有贵族。封主与封臣彼此间都有权利和义务。这种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如果封臣不效忠和反叛,封君就有权扣押封臣的人身与家属,收回其所得的封土。如果封君不履行其义务,封臣即可摈弃其对主人的效忠,面对封君的侵害,封臣也可予以抵抗。当然,双方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常常是由双方的实力对比所决定的。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743年,日本规定所垦田地永为私有。此后,日本模仿中国均田制推行的班田制愈发难以维持,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农民或虚报户籍,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家,成为他们的庄民。贵族和各地豪族大量兼并土地,国家掌控的土地随之锐减。占有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为了求得贵族的庇护,主动寄进庄园,受上级领主任命继续管理庄园。上级领主也将所辖的公田寄进给中央贵族,使中央贵族成为其本所(领家),再由本所(领家)任命其为庄官,继续行使管理庄园的权力。从而形成层层递进的庄园领主结构。寄进型庄园的发展,导致班田制的破坏和权门势家政治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彼此之间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184年,源赖朝战胜政敌,建立镰仓幕府。

——摘编自王顺利《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封建庄园制度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与西欧封建制度的不同。
2024-04-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留下的文明火种——城市——在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除去与拜占庭有贸易往来的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随着帝国的垮台而消失。总体来看,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城市萧条,规模萎缩,没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是到了10世纪,城市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大城市,但城市主要还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兴起的市场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

——摘编自李少杰《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城市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9世纪之前,西欧处于长期战乱之中,许多罗马时期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被改造成堡垒。对于那些生活在乡野之中,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普通农民来说,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尽量靠近这些堡垒居住,一旦战争来临,他们就可以躲进去,在和平时期城堡内外的居住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通常紧靠着城墙外居住的是一些手工业者,他们为城内的居住者提供服务,并以此获得生活来源。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纪最早的一批城市。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具有凝聚力的防卫中心,为后来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物质形态上的准备。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初期欧洲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世纪之后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因素以及影响。
2023-06-29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皇帝通过发动征服战争,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9世纪初到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全盛。帝国将各省土地分给农民,作为他们服兵役的报酬。拜占庭经济建立在自由农民的村社基础上,工匠技能水平很高,手工艺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质量可与中国的工艺品媲美。这里汇集了很多来自欧亚各地的货物,有黑海地区的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欧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拉开了阿拉伯帝国一系列征服战争的序幕。这些征服把整个古代中东(小亚细亚除外)、印度河流域下游沙漠地区(到715年)、北非甚至西班牙(711715年)都置于穆斯林的控制之下。在不断征服的过程中,他们把大量希腊思想传统输入自己的学术之中。阿拔斯王朝的一些哈里发甚至变成了学术赞助人,组织人员系统地翻译希腊、印度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大量希腊知识和一些印度学术(如十进制计数法)就这样传入阿拉伯,促进了阿拉伯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经济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共同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其顿征服希腊后的希腊化时期,地中海世界的各个种族和文化的交融已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早在罗马吞并巴尔干地区之前,就有罗马人开始学习希腊文化,与东方进行贸易,罗马人出现在爱琴海各地。许多意大利农民或被大土地所有者驱逐,或因服兵役而离开家乡,受到城市奢侈消费的吸引而进入罗马和其他意大利城市。……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刻是它不仅充分吸收其积极成果,而且对其消极面也有所回避。罗马希腊化的进程一直在继续,但罗马人最终走上的是一条有选择性的希腊化道路。

——摘编自王振霞、王玉冲《古罗马城市与城市化》等

材料二   拜占庭文化绚烂夺目,独树一帜。它包含三种文化要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其丰沃的生长土壤,处于独尊地位的基督教信仰是其文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同时它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近东文明古国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最终融合为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的重心是希腊化时代的各种世俗传统,这些传统对官僚的教育以及在逐渐形成的东正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拜占庭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周巩固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化时期罗马文化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查尔斯·弗里曼《古代地中海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口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世纪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世纪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