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封建制度是-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

材料三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022-08-13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9世纪末开始,西欧城市得到发展,新兴城市建立在西欧各地的道路交汇处、水路码头、交易中心这些交通便利,人员流动性强的地方。城市兴起的根本动因在于农业的发展,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繁荣的向往,一些商人开始东西方的远程贸易。14世纪之交,西欧的城市、城镇总计达到1万多个,平均每500平方英里就分布一个。城市人口增加幅度不小,城区规模也在扩大。城市最初坐落于封建领地内,11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开始了争取自治的斗争,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国王眼前的经济利益,又符合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城市也往往利用王室的庇护,抵制领主的剥削,扩大自身权利。自治城市有自己的管理机构,也拥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也有一些城市享有部分自治权。自由是典型的自治城市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城市是打破封建制度的一个力量。行会是自治城市管理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集生产、军事、宗教和互助等功能于一身,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4 .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禅宗直截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提供武士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就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有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建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受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它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代表地主阶级主张王政复古与代表拥护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熹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气一元论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夷语”,而学习“夷语”即“非王之道”,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清初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宁建花等《从“西语”到“西学”》

材料三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学说在日本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在日本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设外语学校的思想文化背景,列举当时开设的一所外语学校。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2023-03-26更新 | 37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

——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摘编自肖培栋《浅析西欧中世纪农民对土地的合法占有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田讼现象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的特点,说明庄园法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诉讼案例体现的不同法律理念。
2023-02-28更新 | 761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3-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11世纪开始,城市伴随社会经济的复苏而逐渐兴起,成为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数量最多,20001万人的城市数量次之,1万至2.5万人的大城市则为数不多。市民除手工业者和商人外,还有大封建主、高级教士和下层贫民。城区中散布有小块农田,街道上也有牲畜家禽游走。城区的面积不大,街道狭窄,房屋拥挤,卫生条件恶劣。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国,在那里逐步兴起很多新兴工商业城市。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很快就达到中世纪从未达到的规模。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城市发展大大加速。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密度高,特别是在煤田和沿海地区,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等都成为城市密集地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2-08-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这种法权以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权利则总是在领主一边,对于农奴则总是无穷无尽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表现为一种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惯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当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势进行抗夺的内容。委身农被迫把土地给封建主时,双方也都订立了载明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法律契约,而且这种契约有固定的式样和约定俗成的语言。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西欧庄园内的农奴人身问题,很难找到两个庄园相同的标准,都是依据各庄园公社的习惯法而定,庄园主则是这个法律的执行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材料二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三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庄园在基层管理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获得特许状自治城市拥有的权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些机构成为市民“自由”的基本保障?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城市自治对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西欧的庄园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土地与人身依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农奴制经济模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本来就使农奴缺乏劳动的热情……更加无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迫于生活的压力和为领主服劳役以及缴纳地租的多重负担,很多庄园的农奴经常出逃……寻求新的生活。

——冯正好《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鞣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市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封建关系”确立的基础并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庄园经济的特点。列举出庄园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