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记载: “这些僧侣返回了赛林达(指中国),并且从那里把一批蚕卵带到了拜占庭。依我们上述的方法炮制,他们果然成功地将蚕卵孵化成虫,并且用桑叶来喂养幼虫。”拜占庭帝国从此独立发展起兴盛的丝织业,形成了几个丝织业中心,它们又成为中国育蚕丝织技术西传的中续站,而欧洲也开始了其丝织业的历史。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它的勃兴促进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的流通,促进了中国、菲律宾与墨西哥等国的经济发展。该商路主要参与者是中国商人和西班牙人,贸易形式以丝——银交易为主。西班牙汉学诞生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多源共生”性,对当时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织技术传播的路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世界联系】

材料一   早在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往便开始了,阿拉伯人兴起之后,两者的交往更是一直没有中断。在君士坦丁堡大学里有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学生,也有来自埃塞俄比亚和巴比伦城的学生。阿拔斯王朝大哈里发马蒙还曾组织各方面学者翻译了大量希腊文、叙利亚文的拜占庭书籍。在大马士革,阿拉伯人甚至雇佣了大批希腊建筑师、艺术工匠、政治家和学者,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陈志强等:《试论拜占庭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和东地中海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拜占庭和伊斯兰文化交流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1400—1800年间出现的两个新兴的贸易网络。
2023-07-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就是世界文明形成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文明在征服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带有希腊——罗马、波斯——美索不达亚米的行政、文化和科学各成分的综合体。因此,它不仅仅是古代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综合。它虽然来源不一,但却明显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独特印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000年至1500年间,东半球各民族在旅行、贸易、交流和互动方面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频繁和密切。蒙古以及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为这一跨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政治基础。当他们征服并平息了广大地区时,游牧民族为过往的商人、外交人员、传教士以及其他旅行者提供了安全的通道。除了游牧帝国外,航海技术的改进也带来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上的交通的增加。所以,远距离旅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通,而像伊本·白图泰和马可·波罗这样的个人旅行家有时还冒险在东半球大部分地区旅行。到15世纪初期,在欧洲,当他们寻找进入亚洲市场的途径时,欧洲的航海家们不仅建立了与非洲和亚洲各民族的直接联系,还向西驰入西半球和太平洋。他们的航行值得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大洋洲的各民族之间进行了稳定和持续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昆剧、京剧、粤剧等民俗艺术不时要面对观众流失、传统剧目失传、演员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除夕、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然被拿来文化的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冲得七零八落。

——高考学习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以及伊斯兰教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东半球各民族及东西半球文化交流互动频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3-07-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欧各国城市或市镇通常是凭借封建权力授予的“特许状”取得自治。特许状所规定的自治程度在不同时期、地区有所不同。967年的法兰西城市特许状仅仅给予居民免受奴役的自由。1112世纪,许多自治城市的市民通过特许状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和执行自己司法的权力,还拥有征税、铸币和市场管理的自由与权力。城市内部的行政管理由市民选举出来的人员承担,负责扫除阻碍商人经济活动的关卡,废除封建的人身奴役。到13世纪,每个市民实际上都成为了自由人。

——摘编自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

材料二 20世纪初,在清政府的督导下,各地官绅开始尝试城市地方自治。各地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自治机构,采用西方议行分立的组织体制。议决机关为议事会、执行机关为董事会,两者互相监督,是大众参与政治的重要环节。民主选举、议行分立等民主化因素在城市最先出现,个别大城市自治机构的行政权限已经包括财政、工务、警务、学务、卫生、司法等。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绅商为城市自治的主体推动力量,他们关注近代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但城市自治机构作为官治的附属和补充,无法成为拥有独立行政权的一级政权实体。

——摘编自赵可《清末城市自治思想及其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城市自治兴起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自治的意义。
2023-04-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西方城市因国情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管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相关因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的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些比较富裕的域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域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

材料二 恩格斯曾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城市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城市自治的意义。
2023-04-1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末,群雄纷争,干戈不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出现人烟断绝、土地荒芜的凄凉景象。鉴于此,明初政府强制移民内地和边疆,从事开荒和调军屯垦。十五世纪中叶,政府强制移民运动已结束,农民自发的流动成为主流。到了十六世纪,代之而来的是从农村流入城镇,实现空间上的流动:另一种则是弃农迁业,虽然空间上没有流动,但是从生产的内部分工观察,他们则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由农转而为工、商。这一发展趋势最早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开始。

——摘编自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材料二   中古时期英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城市化和非农产业获得显著发展,农业生产萧条萎缩则劳动力转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英国劳动力流动历时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但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比例的21%,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仍旧从事农业和依靠农业为生。这一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路线相对集中,其中尤以向首都伦敦的移民规模最大,使得首都的城市化进程最快。英国的农民也有行业上的流动,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部门。

——摘编自谷延方《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英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
2023-04-13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领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领主干活,领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领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材料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材料一揭示的是中世纪西欧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庄园有何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产生的作用。
10 . [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学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技术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宗教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医学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
2023-04-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