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权、教会与城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新设立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中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B.欧洲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大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D.宗教完全控制了市民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贸易城市,还有部分具有政治功能的城市,如巴黎、伦敦不仅在当时人口众多,占据重要的商业地位,而且由于此时法国和英国正处于封建集权体制下,作为国王居住地的首都还携带了政治属性。下列对材料中的城市解读正确的是(     
①市民深受民主思想熏陶   ②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③与封建王权密切关联       ④最初都归封建领主所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2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大学在城市中建立。成立初期学校由校长领导,不受任何上级管辖,师生平等,并共同选举大学校长。以上材料反映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       
A.神学中心B.服务贵族C.抨击教会D.民主自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世纪中期的西欧,生活开始变得安定和文明,交换愈发频繁,商业组织有所改进,固定市场和集市出现,市场日益增多,开始出现定期专业市场,规定某天某地交换谷物、牲畜、木材和葡萄酒等。这一现象(     
A.为城市自治创造了条件B.得益于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推动重商主义思想盛行D.说明商品交换不再受到监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A.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2023-04-06更新 | 1562次组卷 | 28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中世纪的欧洲,某官员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教皇领会了该官员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A.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系统中,人们往往称颂大唐帝国的声威。这一时代的发展不在于政治和军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社会生活方面,装饰艺术既有草原色彩,又有南方色彩;胡凳、胡床在家居生活中日益普遍;葡萄酒、奶酪等也经常出现在中原人的饮食中。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

材料二   在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许多不同族群建立的小国互不相属,彼此攻击。不过,那些侵入欧洲的蛮族领袖和士兵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在行为上受到基督教伦理的约束。基督教构建的教会的网络秩序代替了罗马帝国凌驾于世俗小国的秩序。为了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罗马教会不断地惩处异端,排挤其他教派,不断以权力垄断思想,终于达到“一言堂”的效果。这种强势的神权与封建世俗权力结合,使欧洲文化原有的生机日益枯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对比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
8 . 1222年,法国国王腓力·奥古斯都在授予普瓦提城的特权证书中言明,“市民应在罗亚尔河外各处为朕服军役及骑役义务,如同普瓦提封土上朕的封臣一样。”王权和城市结盟的原因是
A.王权软弱需要城市经济支持B.市民和封臣对国王都有义务
C.城市向王权获取各种权益D.王权与城市之间互惠互利
9 .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城市原有的行会组织成为一部分工匠要千方百计突破的发展障碍。这样他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帮工和学徒的数量,并把破产的同行雇为己用。材料说明(  )
A.分散的手工场出现B.集中的手工场形成
C.雇佣劳动关系出现D.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