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权、教会与城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中世纪城市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城市内定居的人数不断增加……城市通常极其拥挤,街道两旁铺满了房屋和店铺,街上有清洁工人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公共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12世纪早期的英国,甚至还出现了公共厕所。

——朱新超《11世纪复兴后的西欧城市概况》

材料二   “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这些革命因素中,能给王权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城市为王权所借重,首先是由于它的经济力量,还在于城市能直接与封建领主对抗和以武装力量为王室服务。作为回报,城市获得特权证书而成为自由城市——享有土地自由、财政独立等权利,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据黄健荣《中古西欧城市与王权的盟友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兴起与王权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直接促使城市形成,商业扩张和城市发展一致,如商业发轫的意大利和尼德兰。城市沿着商业传播所经过的一切天然道路出现在海边和河岸,随着商业渗透面扩大,联系商业活动中心的很多道路建立起来。城市里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兴起改变政治格局,市民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城市兴起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工业者和商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要形成一个集体,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进行规范,这就是“行会”。城市兴起后,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生活日渐丰富。

——摘编自刘浩《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的兴起中蕴含着近代社会的因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4-05-2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秦武公曾攻取郑、冀戎,并在其地设县,而晋侯也曾以“瓜衍之县”“先茅之县”赏赐有功者。郡县主要由君主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c"<《史记·商君列传》),郡县官员主要依照能力进行选任,开始取代贵族领主成为新兴的职业官僚。……使得中央与地方垂直互动成为现实,通过强化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分离倾向,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吴昊《从贵族到官僚: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的变迁与重构》

材料二   英格兰国王不断地要求封君封臣惯例之外的权力,贵族们认为国王没能履行封君封臣契约,而且侵犯到了他们的利益,于是放弃效忠举而反叛。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宪章》前的贵族反叛是一场封臣的反叛,是封臣对抗“违法”封君的武力斗争。《大宪章》将通行的封君封臣制度惯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要求国王遵守,强调国王的私权力是受到私法约束的有限权力。如马克·布洛赫所说:“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贵族反叛以及《大宪章》本身都体现出这种统治者私权力受私法约束的传统,这一传统蕴含着“法治”原则,推动了日后英国法治精神的成长。

——摘编自易凌飞《1215年缔结的<大宪章>:旧制度,新统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宪章》签署后“新统治”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2024-05-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儿童在学校要安静地坐着,服从教师的管教,否则就会被责备和体罚。受当时基督教的影响,修道院学校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机构,儿童需要学习宗教入门书。学校里语言学习(主要是口语)的任务比较繁重,许多男孩或女孩在学习拉丁语的同时还要学习法语,因为拉丁语是基督教教会的语言,但是欧洲大部分人讲的是法语。此外,能够满足儿童乐趣的书比较少,与儿童有关的书籍主要是关于教导、语法、字典等方面的。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到学校学习,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进入学校学习。

——摘编自郭法奇义中世纪西欧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

材料二   随着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英国教育逐渐具有典型的人文主义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以培养具备身心健康,行为举止得体以及睿智的绅士为主要目标;第二、法语、意大利语和天文学、法律、宇宙学等实用性的学科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英语教学也得到极大的重视;第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培根的新工具(归纳法),开创了人类认识的新纪元。他提出的重新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的认知得到了提高。

——摘编自何连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世纪西欧儿童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形成的背景。
2024-05-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500年左右,摧毁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雅利安”入侵者最初是游牧的牧民。这一阶段的雅利安人信奉吠陀教(一般认为,吠陀教是古婆罗门教的前身),这种信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吠陀崇拜仪式以动物牺牲为中心环节,包括以家畜为牺牲;婆罗门僧侣讲述着口口相传的远古传奇,这些神话传说同时也佐证了如下信条;社会巨额剩余价值应当纳入武士统治阶层及婆罗门僧侣阶层的腰包,因为他们是“再生的”神明,生来就超越社会上其他阶层群体。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冶铁技术的缓慢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统治阶层以武力达成所需,并以宗教种姓制度为理论支撑,将雅利安普通平民归入低级的吠舍阶层(即耕种者),被征服的族群则是种姓制度中最底层的首陀罗。延续千年的种姓制度就此在印度扎根

——摘编自克里斯·哈曼《世界人民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新千年(1999)》

材料二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当时的“蛮族”日耳曼人较之罗马而言是一个落后民族。在蛮族入侵过程中,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而基督教教会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保持着教区为基本单位划分的组织系统,为日耳曼诸王国汲取罗马行政区划体制提供了蓝图。基督教的教阶制也为世俗封建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质和机制,这就是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基督教渗透到西方社会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教育是宗教的工具,文学和艺术也是教义的衍生物。

——摘编自刘文华《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宗教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诺曼征服前的英国,“没有一个以土地占有来服役且骑马作战的骑士阶层,没有封臣与封君的权利与义务的纽带,也没有封建的采邑”。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并未有“封建契约”存在。另一方面,在海峡对岸,诺曼底公爵以服骑士役为土地占有条件的封建军事封土制为基础,建立了强大而世袭的封建宗主政权。威廉公爵上位后,大力扩张领土,用武力摆脱了其封君法国国王的控制,并在1066年对英格兰进行了军事征服,将大陆的封建制引入英格兰。同时,他继承了原来英王的王位传递的血统权利与“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遗产以及郡制、土地税等资源。从此,英王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身份与地位,建构起中古西欧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

材料二   1215年6月《大宪章》问世后,作为国王与贵族群体之间签订的文本化的封建契约,要求国王循守“法律”,并对以往约定俗成的封建习惯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条款化规定。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关系不仅有了“法治”依据,标明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且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对之进行监督与仲裁,如国王违反,贵族即可实施“兵谏”。所有这些较之于此前国王与单个贵族所做的“口头契约”乃至国王在加冕誓词中对贵族群体所作的笼统承诺,理应对英国王权形成有力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广林《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世纪后英国封建制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英伦雅典”之称的牛津城因便利的交通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贸易的重镇。拉什达尔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牛津纯粹是由于其商业的重要性才获得了其学术地位,并最终获得了创建英格兰第一所大学的殊荣。由于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人们成群涌进城市谋生,知识分子亦不例外。12世纪,巴黎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拥有崇高权威和声望的杰出教师还有来自欧洲各个角落的学生。它的组织形式也为当时欧洲各国大学所仿效。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管理和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急需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为其服务。中世纪中后期世俗势力和教会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日益激烈大学通过巧妙地周旋而获得了对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的各项特权,加之风起云涌的城市自治运动,为大学师生维护自身权利、树立了典范,促使大学不断寻求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探寻大学、城市之源与缘—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关系探究》

材料二   14世纪国王逐渐将城市特许经营权下放给大学,大学进一步参与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管理。如中世纪的人不知道传染病的起因,把垃圾扔到大街上,散发着恶臭。在大学的市政监察下,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也损害了城市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自治权,市民和学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如牛津市民在15世纪多次指控校长在环境管理问题上侵权。导致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也使得大学在16世纪对国王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的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对大学的依赖增强。大学作为消费者参与到城市经济中,对于城市的书籍贸易、文具行业、食品业、等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在冲突之外,市校之间在官方层面和私人层面都存在着合作。

——摘编自《论中世纪大学与市民的冲突——一牛津大学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影响。
2024-05-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后半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1077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德意志新教诸侯为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提出“教随国定”的谋策。此后不久,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战争。战争期间,各地诸侯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中建立起新教教会。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为镇压新教活动,于1548年制定法律,恢复天主教在宗教改革前享有的地位,同时又颁布“血腥诏令”对新教加以镇压。高压政策激起新教诸侯反对查理的战争,1552年,新教同盟诸侯打败了皇帝军队,并俘获了查理五世。1555年新教诸侯同盟迫使查理五世在帝国会议上与之订立了《奥格斯保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言明“在谁的领地,即信奉谁的宗教”,承认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享有同等权力,各邦诸侯可以自由决定本邦的宗教信仰。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诺莎之辱”所反映的中古西欧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随国定”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欧洲的中古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是板着面孔的、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后期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2024-05-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