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 . 下表所示为葡萄牙人早期在大西洋开展的航海活动。这些活动(     

时间

活动

1446年

商船蜂拥前往北纬9度附近的几内亚,带回了大量黄金

1472年

越过几内亚以南的贝宁湾,西非的些著名海岸如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等在此时得名

1475年

到达南纬4度的西非加蓬洛佩斯角

A.说明大西洋成为欧洲贸易中心B.论证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C.为迪亚士的远洋航行积累经验D.开启了欧非之间的直接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公元8世纪后,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中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并于15世纪末建立起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可用来说明(       
A.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作用B.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历史条件
C.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D.葡萄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
4 . 中西方商贸回眸。

从丝路兴盛到海路大通,不仅带来中西方商贸变化,同时也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2)如果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去理解“(陆上)丝绸之路”,以下名称中最合适的是(单选)
A.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B.草原丝绸之路   C.游牧地区丝绸之路   D.中亚丝绸之路
(3)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两种历史观点,在观察视角上分别有何侧重?综合两种观点,简要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阅读以下某学者绘制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4)当时最能体现这一功能的代表性船只当是(单选)
A.马可·波罗来华搭载的商船   B.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
C.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   D.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5)该赋税制度应是(单选)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6)“储藏”,体现明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单选)
A.商品经济活跃   B.朝贡贸易主导   C.白银资本雄厚   D.小农经济主体
(7)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全球海路大通”对传统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2023-03-2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后期,蒙古军队占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1259年,大蒙古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叔尼古拉兄弟,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历时四年险阻,于1275年到达元大都。他的足迹远至云南、四川西部的金齿、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地。1291年初,跟随阔阔真公主下嫁伊尔汗阿鲁浑的使团,从泉州经海道返回他的故乡威尼斯。他的游记使许多欧洲人为东方的富庶、文化的昌盛而倾倒。纽伦堡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参考《马可·波罗游记》等资料制作了欧洲中世纪第一只地球仪。

——摘编自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西欧各国,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吉利等新兴国家寻求从欧洲直航印度、中国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的一支四艘船组成的舰队,绕过南非好望角首航印度卡里库特。接着,西班牙哥伦布开辟了北美航线,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在1522年完成了环球一周的航行。此外,西欧人还探寻南半球,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这些远洋探索活动被欧洲人统称为“地理大发现”。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波罗旅行及其游记对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欧洲人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探索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3)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蒙古西征和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022-09-12更新 | 373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原创预测(四)历史试题【河北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到达了“新大陆”。但使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尽管如此,土地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哥伦布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财富需求。由此可知,哥伦布远航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
C.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D.深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2018·上海·高考真题
8 . 地理学与“世界观”地理学被称为“历史之眼”,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



材料二   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大事记

年代重要事件
1583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介绍世界五大洲和地图论
1602利玛窦绘成《坤余万国全图》北京刊印
1623传教士艾儒略著成《职方外纪》系统介绍五大洲知识
1668康熙帝命令传教士南怀仁等编成《御览西方要纪》介绍西方风俗、国土流传颇广
1782纪昀编成《四库全书》,书中怀疑《职方外纪》所载为妄说
1848徐继畲《瀛寰志略》刊行,因弃华夷之说,被士大夫视为异端
(1)地图C没有标明时间,推测地图的大致时间并说明理由。
(2)三幅地图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有何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看法。
2021-08-13更新 | 909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