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使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拉开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的大幕,形成“同质世”时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     
A.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升B.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
C.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后,海员们把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交互网络。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和非洲的山药、秋葵、西瓜等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等,甚至将烟草推广至全世界。至1819世纪,有意引入物种已成为越来越制度化的事务,如英国探险家将橡胶树的种子带到英国,后在马来西亚广泛推广,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橡胶种植园经济。

——摘编自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   两宋以后,对富庶南方的持续开发,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人们被迫开发其他地区的贫瘠土地,中国地理环境面临一种窘迫境地。而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亚不仅能够在西北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地区生长,“荒丘之区,向所弃之地”也可种植,其产量高、易保存的特点,使小农不仅可以依靠它们度过灾年,还可将宝贵的稻种保留下来以备春耕。番茄、花生等作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副食品缺乏的情况。基于此,虽然明清时期中国耕地只增加了4倍,但人口却能增加6倍。此外,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进行丝绸等物品的生产和更多富余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7-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美洲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3种外来植物,但1个世纪后,就有了91种外来植物,其中欧洲植物占了当地总植被的一半。187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带,有153种不同的欧洲植物,50年后,潘帕斯草原上只有1/4的植物是原生植物。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美洲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改变D.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4 . 新航路开辟后,首先在意大利,其后在北欧,出现了一些强大的金融业家族,伴随着海外冒险活动,商业投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更为海外贸易积攒了经济力量。当时欧洲的这些状况(     
A.推动了工业革命发生B.引发了黄金崇拜的热潮
C.促进了物种的交流D.加速了商业格局的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设立据点,引发了欧、亚、美一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化的实体。是的,“全球化”的进程从那一刻就开始了。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贵金属供给量在16世纪上半叶增加了三倍多。这些金银都是用劫掠的方法和强制的无偿劳动获得的,故其价值也相对降低了,欧洲大陆各国的物价遂相对高涨,其中西班牙物价上升幅度最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物价高涨的机会,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依靠工资收入的手工业者的实际收入却因物价上涨,特别是日用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大大降低。

——摘编自杨思正《资本的原始积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的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6 . 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物种交流,美洲印第安人因此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但同时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如天花等。美洲也向世界食品作物库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该现象可说明(       
A.人们日常饮食结构渐趋合理B.推动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价格革命冲击世界传统市场D.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得以发展
7 .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由于对面包的需求量较大,而面粉运输成本太高,所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引入了旧大陆的农作物。这一叙述可用于解释
A.远洋交通工具革新的必要B.白人在美洲殖民扩张的动机
C.美洲单一农业结构的形成D.大麦、小麦在美洲推广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烟草、棉花乃至后来的靛青曾为殖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它们作为主要作物的时间并不长,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种植园主们。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欧洲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17世纪,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逐渐替代相对昂贵得多的牛奶,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洲甘蔗的种植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引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马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马铃薯物种交流的传播路径,并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哪个角度考量一个国家兴衰?扼要说说你的依据。
2021-11-04更新 | 28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14--16世纪是欧洲名副其实的“香料时代”,“无论香料的到达如何迅速、频繁,也没有缺乏买主的风险",而17世纪后,香料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香料时代”走向终结。这是因为17世纪后
A.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B.欧洲完成了对香料的移植
C.威尼斯的香料垄断被打破D.欧亚直接贸易已广泛展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