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自己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的一切更是个奴隶。”这反映出卢梭(     
A.以驱散人世间的黑暗为奋斗目标B.强调人应该独立思考
C.理性思考了社会契约订立的目的D.提出权力应相互制衡
2024-05-3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启蒙思想家们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为此,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的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进行权力制约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2024-04-27更新 | 106次组卷 | 63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呈现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观点。这说明启蒙思想家 (     
思想家观点
孟德斯鸠按照掌权人数的多寡,政体可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君主政体最好,因其奉行荣誉原则,人人以为是奔向个人利益,实际却达成了公共利益。
卢梭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
A.未否定君主专制B.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C.坚决反对君主制D.彻底否定宗教神权
2024-04-12更新 | 4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中西思想史研究》

(1)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师教学用书》岳麓书社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道”。

——《路德选集》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3)结合材料二、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中应教育人们热爱法律和祖国,要求人们不断地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立法权与执法权应该属于人民。在君主政体中为防止专制或约束君主的权力,应该借助贵族,教会与法院的力量。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倡导政治理性的应用B.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推崇法律和政治自由D.要求根本改变传统政治结构框架
2024-03-25更新 | 565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旳“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 “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业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分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D.君权受到到儒家道德约束
2024-03-04更新 | 51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英文“Modern”一词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原意是“目前”或“最近”,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启蒙思想渐入人心B.人文主义推崇古代
C.西方中心论受追捧D.自由主义强调权利
2024-01-29更新 | 330次组卷 | 8卷引用:新“九省联考”完全解读江西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法国于1791年颁布《专利法》,将发明成果视为发明人的固有财产,无须获得国家的授权就可以获得保护。此项规定(     
A.保护了工业产权B.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C.削弱了封建势力D.体现了天赋人权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