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中国与西方方思想、文化对比简表

类别中国西欧
思想主张“人人皆可以为圣”“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文艺作品特征历史题材、市井风俗、独抒性灵、赋到沧桑古典主义、千击页族和教会、带有启蒙色彩的文学和艺术
文学、艺术代表作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西游记》等。
绘画:(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朱耷《荷花水鸟图》、(清)郑板桥《墨兰图》等。
小说: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机》、卢梭《爱弥儿》
绘画:大卫《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进行中西对比,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图描述的是法国科普作家夏特莱夫人拿着镜子将光从牛顿反射到伏尔泰的书桌上的情景。这寓意(       

A.科学理性取代精神理性B.启蒙运动理性而且科学
C.启蒙思想脱离宗教束缚D.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2023-12-18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老师要求本课学习要注重“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提供了“人文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个探究主题。

请你按老师要求任选一个主题,就本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阐述其内在关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卢梭认为才能和美貌是上帝赋予女性的财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有机智才能作为女性所有的真正的资本”,他希望女性能够有思想、有眼光、有所爱和有所认识,像培养自己的身体那样来培养她们的心灵。据此可知,卢梭意在(     
A.提倡女性的受教育权B.呼吁女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增强女性的参政意识D.反对天主教会对女性的压迫
6 . 启蒙运动是对专制社会的猛烈批判,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位思想家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在政府与人民争执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该思想家
A.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B.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领袖
C.其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思想准备D.其主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的欧洲被冠以各种名称,如"理性时代""启蒙时代""批判时代""哲学世纪""人文主义时代"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18世纪欧洲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18世纪的欧洲历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12-29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767—1768年,德意志近代文学先驱莱辛创作了《汉堡剧评》,批判了王公贵族的专制统治以及教会的反动作用。他主张戏剧应该生动地表现人的情感,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重建德意志民族戏剧。莱辛的戏剧创作及理论(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C.弘扬与丰富了人文精神D.否定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8世纪,德国文学家高特舍特对文学中所有抒发感情、发挥想象的成分都持否定态度,主张摈弃巴洛克戏剧中常见的低俗文风,剔除歌剧式的幻想成分,以道德教育为宗旨塑造特定的人物类型。这反映出当时(     
A.理性精神影响文学理论B.人文主义精神受到质疑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进步D.社会道德出现严重问题
2023-11-02更新 | 155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欧洲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得出结论,认为要理解人类真正的历史和命运,无论是依靠对圣经不容置疑的信仰还是习惯性地依赖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古人”)的权威都是不够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人的本性,必须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这一认识(     
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意义B.推动了人类理性的发展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D.开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024-02-04更新 | 134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