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欧洲某场运动前,儿童游戏被视作肉体与精神的放纵。经历这场运动后,儿童游戏被认为在训练身体、培养思维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场运动(     
A.揭露教会腐败,弘扬科学精神B.抨击专制统治,追求民主权利
C.延续文化传统,追求自我解放D.强调独立思考,形成理性思维
2024-05-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博览会的发展】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英国于1754年成立了艺术学会。艺术学会通过展览、评奖和须关来促进艺术、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一批艺术学会的艺术家于1760年首次举办了专门艺术展览,对大众开放。虽然展期只有两个星期,但参观的人数却有几千人,门票收入都用来资助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后来,这些艺术家创建了皇家美术学院,每年定期举办艺术展览。

——摘编自周秀琴等《世博会简史》

材料二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成功鼓舞了法国精英。185338日,拿破仑颁布法令,宣布于185551日举办世博会。对1855年世博会的主办者而言,核心目标是反映在帝国统治下法国所取得的工业、农业与艺术成就。他们还意图证明帝国政权是稳定、繁荣、文明与进步的保障,借此推动法国民众对第二帝国的文化认同和体制认同。1855年,巴黎世博会拉开了巴黎乃至欧洲大陆一系列世博会的序幕。

——摘编自曾迪辉《1855年巴黎世博会探析》

材料三   192811月,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外交会议,与会的31个国家签订了《国际展览公约并成立国际展览局。在国际展览局的指导和协调下,世界博览会趋于规范化。截至200912月,国际展览局共有156个成员国其中大多为发展中四家。除筹备举办传统的世界博览会以外,在1960年至2009年间,9个国家举办了18届园艺世博会。在1933年至1996年间,意大利米兰筹办了13次装潢艺术与建筑博览会,博览会品类进一步丰富。

——摘编自周秀琴等《世博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艺术展览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从18世纪到21世纪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2024-05-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有这样的言论:“当人被剥去了对神的畏惧和良心的自我控制,会使社会道德沦丧;个人行为只根据自己的享乐与痛苦、利益来进行判断,其结果就是功利主义和自我主义盛行。因此,启蒙运动带来的未来,必然是暴力、流血、混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该言论(       
A.阻碍了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B.固守法国传统的宗教和政治观念
C.鼓舞法国民众努力实现启迪民智D.反映了法国社会思想的活跃局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06更新 | 63次组卷 | 11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6 . 【历史研究】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方历史编纂普遍采用源自《圣经》的亚述——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的分期法。1566年,法国让·波丹发表《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通过分析人性和自然地理因素,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东南方民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占优势的阶段,特点是笃信宗教,富于智慧;其次是希腊和罗马居统治地位的阶段,特点为城邦国家、殖民扩张、法律制度;最后是北方诸民族领先的阶段,特点是战争和科学技术。人类在许多方面的现代性意味着对旧东西的改进。此外,他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影响了孟德斯鸠等人的历史书写。

——摘编自张广智《瀛寰回眸:在历史与现实中》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关于世界历史分期的主流观点之一

内容代表作
观点①史前至5世纪后期:世界上古史。
5世纪后期至1640年:世界中古史。
1640年至1917年:世界近代史。
1917年以后:世界现代史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
史》(196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让·波丹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让·波丹和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的主要依据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4-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学者菲利普·菲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世界:一部历史》中介绍“启蒙运动的交流:18世纪的思想”时,引用了很多珍贵的插图,下图坎伯兰公爵的“中国画舫”即其中之一。该图可以用于说明(       

坎伯兰公爵的“中国画舫”(一艘仿造的中国船)在伦敦附近的人工湖航行。坎伯兰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之子。“中国画舫”促进了18世纪欧洲贵族中崇尚的花园、瓷器、家具、内部装饰中国风格成为一种时尚。
A.全球背景中的启蒙运动B.启蒙运动的危机
C.启蒙运动在亚洲的影响D.启蒙运动的余晖
2024-04-03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在纯自然状态下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之后,自由才能使人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据此可知,卢梭主张(     
A.自然权力说无法保障自由B.个人自由应服从社会正义
C.个人自由受理性原则约束D.社会契约保障了个人自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英文“Modern”一词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原意是“目前”或“最近”,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启蒙思想渐入人心B.人文主义推崇古代
C.西方中心论受追捧D.自由主义强调权利
2024-01-29更新 | 330次组卷 | 8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老师要求本课学习要注重“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提供了“人文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个探究主题。

请你按老师要求任选一个主题,就本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阐述其内在关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