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是18世纪两位英国思想家的学说。据此可知,这两位思想家的学说(       
思想家学说概况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提出自由经济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及其他阶级相竞争”。这一学说很快风靡西欧各国
休谟(1711-1776年)情感先于理性,情感不是反社会的因素,人做出决定主要依靠情感,这一理论受到一大批西欧学者的认同
A.推动欧洲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B.反映出启蒙运动中心的转移
C.忽视了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批判反思了工业社会的问题
2 . 恩格斯指出:“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恩格斯在此强调(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社会基础广泛D.新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卢梭认为才能和美貌是上帝赋予女性的财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有机智才能作为女性所有的真正的资本”,他希望女性能够有思想、有眼光、有所爱和有所认识,像培养自己的身体那样来培养她们的心灵。据此可知,卢梭意在(     
A.提倡女性的受教育权B.呼吁女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增强女性的参政意识D.反对天主教会对女性的压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高度赞扬中华文化,认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     
A.用“中国形象”反对旧制度B.对清朝政治制度缺乏基本认知
C.意图效仿清朝“开明君主制”D.用理性精神客观看待中华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倡导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著,张弛等翻译《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公元1773年2月开馆,一支庞大的队伍便投入其中,仅《四库全书》卷首开列诸臣职名就有360多名。据学者郭伯恭考证,仅前后选用的核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明令查缴禁书,一直到五十八年,近20年间,历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毁,或遭抽毁,遂酿成空前未有的图书浩劫,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151000余部,销毁的书板在80000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系统地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CCTV《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说:“认真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伏尔泰在盛赞中国的同时也会指出这个帝国浮华背后潜藏的问题;孟德斯鸠在列举中国专制弊端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对其科举、监察等制度表达了欣赏之情。”由此可见,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认为妥协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C.在改造社会理想上殊途同归D.对理性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思想禁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世纪,“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批判”成为基督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词汇。这一现象说明(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精神影响宗教神学D.民众宗教信仰遭到削弱
2024-04-28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全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洛克认为,根据我们的自然原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表明,我们都绝对服从于我们的主和创造者;但是,“所有的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谁拥有更多”。只要我们在自然法的约束下可以处理自己和我们的财产,我们也就自然地存在于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洛克的思想主张(       
A.影响了近代国家治理体制建设B.渗透出否定君主制的理念
C.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社会诉求D.催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对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评述如下,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他们最大的直接成就就是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虽然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却已经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虽然他们坚持认为政府权力依旧是君主们的天赋特权,但它此时也已被用于为人民谋利。

A.平等观念获得认同B.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国家分权理论最早来源于李尔本的“分权构想”。英国革命中的左翼民主力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自耕农的政治代表、平等派思想家李尔本在1649年出版了《人民公约》,提出了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反对行政粗暴干预司法工作的主张。1651年,霍布斯发表《利维坦》,他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方面来论证国家来自“人授”而反对“神授”。人们把“自然权利”转让出去。授予契约的君主集国家权力、教会权力于一体,不可限制和分割,人民只能服从君主,不得反抗,约翰·洛克在总结李尔本分权论和霍布斯集权论的利弊之后,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国家两权分立学说。洛克认为:在政府中,“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它是神圣的、不可变更的;任何人的任何命令,“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的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都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握有国家的实力”的执行者,不得阻碍议会集会和行使职权,只能忠实地执行国会所表达的民主意志。孟德斯鸠正是在对洛克理论和英国政治制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学说,该学说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政治原则。

——摘编自苏艾平《启蒙运动在英国最早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启蒙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而启蒙的途径又只能是自由,即人可以在一切事情上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此,无论是从价值论还是从工具论的意义上看,启蒙都是要紧紧地抓住人的自由这一根柢的。然而,当启蒙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它却逐渐偏离了本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因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启蒙也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国家意识和个体意识,个人要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服务,所以中国的启蒙事业就本末倒置,迷失了方向,具有急功近利和工具主义的特征。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启蒙在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坎坷命运。

——摘编自胡应泉《启蒙的困境——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命运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异”的内涵及原因。
2024-04-0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