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日本和中国都选择了变法图强,在清末立宪改革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从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拉开序幕,1906年五大臣考察日本宪政此时日本已经跃然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被誉为“宪法之父”的伊藤淖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宪法的原则。考察大臣们归国后对立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复阐述,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发表言论,强调日本立宪成功的意义以及模仿的必要性。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饮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摘编自柴松霞《〈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成效分祈》

材料二   任何国家的政治转型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1718世纪,法国屡次在海外争夺中败给英国,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解决良策。不少法国革命领导人都游历过英国和美国,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前,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这虽然增强了政府职能,但也隐藏许多危机。政府大兴土木,路易十六为了搜刮钱财重新召开了关闭很久的三级会议,这不仅得罪了第三等级,连特权阶级也得罪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治转型经历了专制君主制、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帝制、君主制、总统共和制、帝制以及议会共和制的漫长过程。

——摘编自卓健君《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政治变革的认识。
2023-05-28更新 | 23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设计自己的政府制度时,将民主理念放在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序章中,特别提出人民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人民的权利是“不言可喻”的。美国宪法中,除了正文确定了许多人民应有的权利以外,又特别加了一些附加条款,以确实保障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及不自证其罪的权利等。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配,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政治上的重要课题,至今依然如此。美国人民投票权的逐渐扩大也不是一蹴而成的。例如,妇女长久没有投票权;未取得合法的选举权;也没有独立的财产权。1848年,美国妇女开始争取妇女权利,尤其是参政权。

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努力,妇女参政权才完全落实。非洲人种(黑奴的子孙)为了争取应有的参政权和其他权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民权运动,才取得应有的民权。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批判》

材料二   《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主权在民”,宣称:“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迁徙、宗教等。人民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其中有关居住迁徙之自由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社会政治对人民迁徙自由的限制。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部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之处,并评价《临时约法》中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
2024-04-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其时资产阶级还比较弱小和幼稚。英国资产阶级不可能把封建贵族阶级一脚踢开,只能在君主立政下同它达成妥协。当时资产阶级与一部分封建贵族妥协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同时,他们在新的社会关系和政权结构中,也逐步克服封建的偏见,自身不断资产阶级化,最终与资产阶级合流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原则经过洛克、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的大力揄扬,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普遍接受的建国“纲领”。后来的欧美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些原则建设自己的政权的。

——摘编自赵士国丁笃本《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异议》

材料二   北美人认为英国本土与海外领地各有议会,平等平行,不存在上下隶属关系。“光荣革命”后英国君权与民权已从垂直“竖立”放倒,成议会主权制约君主专权之“平面”;从英国与海外领地的关系看,伦敦为“君”,海外为“民”,还是一个帝国“垂直”体。此前北美有过邦联,却是“用沙子结成的绳索”,后来美国定名United States,是地方各邦“平面”排列。托克维尔强调美国民主的根不在华盛顿、纽约,而在各“邦”小城小镇,有“小民主”自治,才有“大民主”联邦,须须根根扎根于“小”,地面之上才有树大迎风。我们称的“中央政府”,在美国只能称“联邦政府”,不可提“中央政府”。欧洲学习美国,各国主权分两层,可下沉者沉至地方议会,可上浮者浮至欧洲议会,明显有美国政体的遗踪。

——摘编自郑非《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建立联邦制度的背景,并简要说明对美国确立联邦制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政治现代化,美国政治现代化由此起步。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后来,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将其作为联邦宪法的补充条款。联邦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构造了美国现代化的政治框架。

——摘编自吴海晶《美国政治现代化若干问题探析》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与英、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 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2023-02-02更新 | 26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喧哗与骚动》(1929)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长篇小说,福克纳以内战为主要背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在书中,你最有可能看到
A.美国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滞胀”阶段
B.美国国内掀起反二战强烈主张
C.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冲击南方上层建筑
D.南方广泛推崇林肯的政治智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英国人确信“人们有权合法地追求自己的世俗利益”、追求“掌有自由的生财之道”的时候,江南人也走上了为交换而生产的致富之路。“民生有欲,人必有私”,这一社会生活的公理,为江南人冲破“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锢而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充足理由。而“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潮、匠籍制度改革和最先在江南实行的“一条鞭法”,则赋予了人们从事工商业活动和摆脱土地束缚的自由。当1644年弥尔顿在英国议会发表《论出版自由》演说的时候,当1672年英国议会颁布《信仰自由宣言》的时候,当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成功建立起民主政体的时候,当1690年洛克发表《政府论》确立“天赋人权”原则的时候,当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发展近代市场经济的口号和原则的时候,当1795年英国使团访华给中国带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并要求与中国建交的时候,中国却处于清朝的专制统治之下。

——摘编自许苏民《人学史观视阈下的中西大分流——对“为什么江南不是英国”之新思考》

材料二   顾炎武对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例如,记晚明苏州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形,“居民大半工技,金阔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阔阑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之民“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记杭州情形,“城中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记徽州情形,“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商贾虽余货,多不置田业”。记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情形,尤为详细,“市舶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兵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门)然。商舶则土著,民釀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8世纪英国与中国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2-05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或寡头)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其灵感的源头自然还是古希腊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使社会上掀起一个振兴实业的热潮,大量实业团体涌现出来;随着民众参政热情的高涨,入党结社蔚然成风,各种政党和政治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都和晚清时期不同。人们热烈期待着中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第一卷)

材料三   当1956年9月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时,大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但是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它仍有许多任务有待完成,而且新制度中还存在缺点;所以这次党代会的特征是对政权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坦率得惊人然而又极为自信的分析。

——摘自[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结合所学,从国王与议会关系的角度概括“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对“振兴实业的热潮”的推动作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简析1956年党代会呈现“洋溢的自我庆贺”的缘由。结合所学,概述此次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自信分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议会的上院议员全是由国王挑选的清一色的教俗贵族充任,其人数可由国王任意增减。议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因此,上议院又通常称作贵族院。1704年,上议院由161名世俗贵族和26名宗教界贵族共187人组成。就上、下两院当时的权力划分来说,上议院是议会的权力中心,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可以否决下议院所通过的法案。它还有权审议下议院所提出的弹劾案。在国王的恩赐官职制下,贵族还把持高官,垄断政府要职。1731年沃波尔的13名阁员中有8名是贵族。纽卡斯尔公爵的房地租收入每年多达25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这些钱都投资于那些顺从他的选区,这使他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在1734年的议会大选中,他竟然控制了18个选区、选邑的议员选举,致使下议院中有六七十名议员的席位是靠他的影响获得的

——摘编自岳爱成《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8世纪前期英国贵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前期英国贵族政治地位形成的原因。
2024-02-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

——《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

材料二   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18日收回停付拟议。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

——《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
2023-04-07更新 | 1566次组卷 | 8卷引用:五年(2019-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英王威廉三世经常与少数几个重要的大臣聚会于密室,商讨国事,内阁已具雏形。乔治一世当政时,厌恶议会中无休止的争吵,渐渐失去参加枢密院会议的兴趣,并从1718年起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而指定财政大臣代其主持。1712年担任首席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以卓越的才干操纵下院,控制内阁,独揽行政大权。内阁会议自此有了自己的首脑——首相,摆脱了国王的控制。与此同时,辉格党在国王的支持下,长期掌控议会。而久居台下的托利党经过逐步的分化与重组,发展为政府的“反对派”。议会与政党的接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摘编自岳爱成《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

材料二   复辟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不仅拒绝召开议会,还于1830726日发布多项敕令,以君主专制的强硬政策对抗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资产阶级代表梯也尔随之起草了一份“抗议书”,认为“政府违反了法制,我们可以不服从”“政府现在丧失了合法性”“我们反抗它”。729日,成千上万的工人、退伍军官、小商人等在巴黎自发地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自由万岁!”“打倒波旁王朝!”的口号响彻巴黎上空。82日查理十世被迫退位后,波旁王朝在法国的200余年的统治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吕一民《大国通史: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初期英国民主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波旁王朝“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法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