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英国圈地运动让其农业走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发展道路;而1789年7月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却让众多小农变成了小块土地所有者,致使法国资本主义农业在长时期内主要沿着富农经济道路发展。这是因为,法国农业在主产品方面的商品生产力,完全符合当时市场发育水平的需要,且在葡萄方面的商品生产力还有过剩;当时全国小农达2100多万,他们的宿愿便是获得真正归自己所有的能用来解决其生存的小块土地,国内真正要求和赞成走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道路的,只有少量的地主和农场主。与此同时,法国农村还存在着一支时刻期待着农场雇佣工作的赤贫农民队伍,“他们时常失业”,平时则“靠打零工和在农作物收割季节、葡萄收获季节打短工度日”,这一时期工业中雇用的人力仅有160万人……

——摘编自邓俊康(《法国大革命缘何未剥夺小农土地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

材料二: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将军和各藩大名作为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占人口绝大部分比例的农民却没有土地,只有通过佃租来使用土地,且需要按时缴纳年贡。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明治政府。1871年秋,宣布允许农民自由选择种植作物,1872年,正式废除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还允许务农者经商,而后,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

——摘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法国农业形成小农生产、未走上资本主义大农场发展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农业改革的影响。
2024-05-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面貌迅速改变。由于土地的逐渐丧失,许多贵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条件陷于破产。从1862年到1905年,贵族掌握的土地减少了41%。失去土地而流入城市的贵族充实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国家公职人员、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到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乃至女仆。正如卡列林所说:“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这样,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族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接近。”同时,参加工商业活动也是贵族中普遍的行为。他们开办得最多的是制糖、酿酒、榨油、面粉、木材、制呢等工厂。此外,贵族们还参加各类股份公司、购买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对工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促进了贵族的资产阶级化,那些本来是典型的贵族代表人物,现在却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商人。

——摘编自《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贵族社会面貌发生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贵族社会面貌变化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被冠以“历史学的世纪”之名。一个时代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这个时代与社会的反映或折射。这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雄视天下,可谓志得意满”。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同属性”,发掘德意志的历史则是最有效的途径。19世纪30年代,德国史学家兰克通过对近代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分析研究,系统总结贯彻了“如实直书”的原则,运用史料批判方法严格考订各种史料,强调以第一手档棠文献材料为基础来撰写历史,但第二手史料绝不是完全没有用而必须被舍弃的。兰克继承并发扬了自修昔底德以来的政治军事史传统,在他看来,历史著作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人物,民族与国家,正是兰克等人在史学科学化,专业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德国成为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中心。

——摘编自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兰克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3-11-11更新 | 10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日本学者高桥龟吉说:"(明治初年)如此一系列对封建制度的破坏,是当时的武士阶级事前普遍想象不到的。不仅是一般的武士,即使是推进革命的主要势力也大多如此。”“昔日的家臣掌握了政府实权后,通过废藩置县剥夺了他们(诸侯)的祖传权力"。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明治维新具有明显的革命色彩B.日本的封建秩序具有脆弱性
C.武士阶层成为革新的主导力量D.日本社会转型显现出突发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090次组卷 | 12卷引用:押第18题 中国近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022-09-08更新 | 7267次组卷 | 5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五千多名商人和工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材料体现了德意志(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B.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
C.议会日渐上升为权力的中心D.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9 . 德国学者托马斯·曼对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的政治制度评价道:“我深信德国人永不会喜欢政治民主,专制对德国人来说现在是将来也是最适宜和最合意的一种。”导致近代德国具有专制特征的直接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B.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C.德意志的民族劣根性D.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君主制色彩
10 . 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该“德意志帝国”
A.实行责任内阁制政体B.皇帝拥有创制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D.挑起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