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2 .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年9月5日颁布)
材料四: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主编《知日》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据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4)据材料四,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 “中国梦” 的早日实现有何建议?                  
2016-11-27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涡阳第四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南宋至明清,乡约制度是县级以下在村落推行的一套地方自治机构,它的地位正可与王安石的保甲制相当。保甲制是上级政府为了适应当时苦难的局面向下推行的一套施政机构,“编户口、练民兵”是它的主要功能。可是乡约制度的作用并不在此,它是人民自动结合的机构,这就是吕和叔先生所说的:“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他给乡约厘定的四大条款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四大条款就描写了乡约制度的主要功能,它是绅士以领导者的身份,作为教育与组织人民的工具,冀以形成为人民自动结合的机构,成为一个自动奉公守法、知礼习义的单位,也就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团体。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

材料二   1864年,俄国实行了地方政治改革,在各省、县分别成立自治局,负责管理地方经济、卫生、教育等事务。1870年通过市政改革,在各城市召开了市杜马,在市杜马选举中,取消了封建贵族特权,实行统一的财产资格标准,即缴纳城市地方税的人都有选举权。1874年又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募兵制,打破了贵族对军队领导权的垄断。但在以后的30年内,沙皇政府不但没有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而且残酷地镇压民粹派运动和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终于在1905年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地方自治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有相同的背景因数。美国与德国都是在国家构建时选择了联邦制,而且都是分权制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的演进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新联邦主义三个时期;德国联邦制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联邦国家单一化、新合作联邦制等。

——摘编自金飞《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权力并不绝对排除州的权力,对未禁止州行使而性质又不属于联邦专有的权力,州仍然享有相应的立法权。但根据联邦法律最高条款,联邦一旦就这些领域的事项制定法律之后,则州法律中与联邦法律相抵触的部分无效;联邦也可以通过立法完全排除州对某些事项的管理。在德国,州作为自身职权执行联邦法律时,联邦具有对(其)执行的指导权和合法性的监督权;联邦可以颁布一般性的行政法规,向各州政府派遣代表,也可以经联邦法律的授权向州政府发布指令。德国基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在联邦专有立法权的范围内,各州只有在联邦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并在授权范围内,才有立法权”。

——摘编自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德两国联邦制确立的“相同因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德两国中央与地方在法权分配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6更新 | 281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成因。

9 . 材料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把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面对长期形成的以贵族为教育对象的封建教育制度,明治政府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凡6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均须读完小学,目的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同时采取提高教师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教育人才,派遣成千上万的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政府还发动官员、乡绅捐资办学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日本还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不论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形成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在教育改革中为了确保行政管理的一致性、思想的一致性,日本还强调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实行严密的监督,要求各级教员教人以善,致力于道德教育,使学生忠皇室”“爱国家

——摘编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2021-05-05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底,明治政府举行铁路工作会议,确立了“官设官营”原则,聘请英国人李泰国在伦敦发行公债来筹集资金。李泰国乘机渔利并擅自以日本关税作担保,明治政府愤而解除了契约并决定不再依靠外资修建铁路。由于缺乏资金,明治政府鼓励私人投资铁路建设。很快出现了大量私营铁路公司,资本数量也超过了国有铁路,可观的收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推动着日本的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铁路首次军运在甲午战争时期,战后军部成为推动铁路国有化的重要力量。日俄战争胜利使日本出现新的投资热潮。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作为商品流通大动脉的铁路的分散经营产生矛盾,1906年,内阁提出的《铁路国有法案》在议会通过,全国较大的17个私有铁路公司被收归国有,价格相当于原投资的两倍。

——摘编自祝曙光《试论明治末期日本的铁路国有化》

材料二 1911年6月1日,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6月14日,清政府“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签订借款为六百万英镑,利息五厘,以两湖厘金盐税收入作保,川汉路改用美、德总工程师。”清政府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全国,特别是川鄂湘粤四省爱国同胞的反对。……清政府派端方为督办严令:“凡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罪。”并强占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肆抢劫。同月盛宣怀、端方电称“欲举现存,已用之款,一律填给股票”。并称“公司现存股款,由政府提用”。从此保路风潮进一步扩大。

——摘自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有关铁路政策的变化以及铁路国有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的铁路政策中对待民族资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2019-03-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萧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