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词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它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

——摘编自郭华格《法国政治制度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进入19世纪后,德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平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统一的积极影响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人》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3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项变革一成一败,结果截然不同,除开地理、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外,两国变革主体及其力量差异也是变革成败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而日本)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移植”西方的内容,指出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有什么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2020-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世纪,日本和中国都经历了一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结果迥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1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图2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第一列火车和修建的纺纱厂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膛乎其后。

——《字林西报》(1898)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概述其作用,并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
(3)中日两国的改革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请用一句话概况两者改革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指出日本人“‘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日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并说明这种“神话”对19世纪末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
(4)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在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0-06-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进入所谓的“罗马和平”时期。此时期内,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的恢复,文化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以及行省和城市地位的改善,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换。交换的商品除奢侈品以外,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商队往来,络绎不绝。

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同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便开始利用季风,远航印度。据斯特拉波记载,每年有百艘商船往返于埃及和印度之间。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被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居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航路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河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义是在拿破仑战争的“启蒙”下形成和出现的。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的资本主义变革,在不同程度上触及或变革了旧的生产方式,农业立法、工业立法、商业立法和税收法等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因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战后的复辟环境而逆转。在拿破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新的德意志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从20年代起就大力推动德意志现代工业的发展。从英国大量输入机器,开始发展机器制造业,广泛应用蒸汽机,并出现作为资本积累的储蓄银行和股份公司。德意志工业革命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19世纪40年代起,莱茵资产阶级成自由派成为“统一和自由”运动的主力和领头羊。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美国霸权已经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差别就在于美国不仅积累起了庞大的物质力量,保持着强大的硬权力资源,而且还借助其特殊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庞大的传媒体系和信息革命的有力推动,构造起强有力的精神或文化力量,开拓出丰富的软权力资源,从而使美国霸权不仅具有强大的物质上的威慑力量,而且还具有无所不在的精神上的穿透力。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美国既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最后一个霸权国,同时也是信息革命时代的第一个霸权国。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3)根据材料,概括美国霸权的特点。
2020-06-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解决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源的关键,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870年到1872年,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了统一的土地税,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清丈土地并发给土地执照,等等。这些措施不但有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实行地税改革固然瓦解了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自由和土地。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使国内市场极度狭小,资本主义积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日本资源贫乏,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从原始积累时期起就极大地依赖国外市场,从而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外扩张欲。其次,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后,以高额地税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政府财源,使其有充裕的资金来扶植国有企业,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日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徐康明《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分析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视角,指出其直接目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其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明治政府……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学习美国。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18-04-13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菱是从明治维新以后白手起家的。三菱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使用一般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以外,还高举振兴民族海运业的旗帜,以政府的特权保护和海运独占地位为杠杆,一举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和资本的积累。当时,政府的保护形态主要是作为生产手段的船舶、工厂和矿山的廉价出售和航运助成金的发放,其次是为船舶的购入和修理提供贷款等。

——《三菱财阀史》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菱创业阶段的发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人“心灵紧闭”和“眼观八方”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2018-04-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