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美国众议院于1816年通过关税法案,对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30%的关税,美国由此确立了关税保护制度。下表为该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赞成反对缺席
新英格兰(东北部各州)161016
大西洋中部各州441013
南部各州14317
西部各州1435
总计885441
A.奴隶制度遭到普遍反对B.统一国内市场已经形成
C.工业革命取得突破进展D.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23-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三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末,德国东部的普鲁士以其一系列的军事成就向欧洲展示了它的崛起。从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开始工业革命。在普鲁士推动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启动,废除内部关税,实行自由贸易,逐渐扩大至德国大部分地区。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削弱,奥、俄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英国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法国则等待普奥之战,坐收渔利。俾斯麦施展外交手腕,通过普丹、普奥、普法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材料二   联邦德国1960年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疲于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相对下降。1989年夏秋之交,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出走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抓住这一机遇,于19891128日正式提出德国统一问题,并积极推进两德及美、苏、英、法四大国会谈。19905月,两德签订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改变了民主德国的经济基础。199010月,德国再次完成统一。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邢斯文《德国历史上两次统一的政治经济原因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两次完成统一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德统一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南北战争后,来自东部的铁路公司和土地投资公司依仗政府的赠予和雄厚资本,获得大量无偿和廉价土地,然后转手高价零售,由此赚取的巨额资金又转化为铁路投资,或向西部矿业和东部制造业转移。据此可知(     
A.南北战争促成美国产业升级B.南北战争推动了政府职能扩大
C.垄断资本影响国家经济政策D.土地政策调整促进工业化发展
2023-05-14更新 | 627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869年6月,明治政府批准各藩“奉还版籍”申请,同时任命274名藩主为藩知事,继续主持藩政,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从而釜底抽薪,事实上割断了旧家主与家臣经济上的授受关系。这些举措(     
A.使“文明开化”得到了落实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以“全盘西化”为指导思想D.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2023-05-13更新 | 31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德国自1835年建成第一列蒸汽火车以来,铁路大都是由私人建造和运营的,1873年德帝国国家铁路局成立,开始了德国铁路国有化的进程,各州强烈反对交出他们的铁路,不愿意为帝国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主权。德国的铁路政策(     
A.是德国专制主义残余的产物B.迎合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
C.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D.顺应了国家统一后的建设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和日本工业化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但两国各自的社会却经历了极不相同的过程。在俄国,工人大部分都是男性,且都来自村社,对于城市中的不平等,他们有很低的忍耐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发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革命思想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团结性和对农民的同情心,这一切导致了俄国境内的各种骚乱、罢工和暴力镇压。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爆发了一场起义。当俄国与德国的大战惨败之时,城市工人就为1917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提供了各种攻击力量。

工业化同样使日本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但日本劳动力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的女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忍受命运给她们的安排”的思想。在日本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工会或者罢工,自然也就没有国家对此进行残酷镇压了。日本的工人几乎谈不上团结一致,社会主义运动也无处开展。新的宗教形式在日本出现,日本的狂热民族主义宣扬人们的牺牲奉献是合理公正的,它把对新天皇的崇拜与传统的神道教信仰交织在一起。日本政府对出现的敌对宗教组织加以迫害。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两国工业化发生后工人阶级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俄、日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当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国语教科书,小学中普遍使用民间出版发行的翻译教科书。课文采用现代文,贴近生活,深入浅出,教育学生要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勤奋刻苦。除此之外,还有地理、历史方面的内容。1886年,文部省规定对小学国语教科书实行审阅制度,规定通过审阅才能出版发行。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此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整合,编纂了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其中《国语教科书读本Ⅱ》水平最高,以后编纂的国语教科书多参考此书。1904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制订了国定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1941年,国语成为"国民科"的一个分支,以“培养皇国忠实的臣民”。

——摘编自张尚弘《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辑特色、编辑方针述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近代教科书的编写。1897年南洋公学陈懋治等人模仿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编写了《蒙学课本》(蒙:启蒙之意),被视为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书中既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有中国最根本的思想理念,从自然科学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故事到地理知识,几乎无所不包。课文用浅显的文辞、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道理融汇于儿童生活,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的发蒙之作。一些蒙学课本还继承了传统蒙书描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历史悠久等特点。1906年,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其中民营出版机构发行的就有85册。

——摘编自毕苑《从蒙学教科书到最新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编写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编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大批俄国留学生前往德意志学习法律,因此德意志的法治国家理念开始在俄国传播。启蒙思想引入俄国后,法国思想家的学说在俄国社会精英中也有一定影响。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标志着俄国现代化真正启动。受法德两国思想的影响,1864年司法改革的设计者们试图在不触动沙皇专制权力的前提下,在俄国建立一套完善的司法体系,并确立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沙皇政府为解决旧司法体制中存在的低效、腐败、不公正等问题,为调和社会各阶层利益,于1864年开始推行司法改革。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权力分离、审判公开和辩诉体制的确立,以及陪审制和律师制的创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新司法体制在保护个人权利,推动法制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俄国开始向法治国家的方向发展。不过,19世纪70—90年代沙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反改革措施,部分地破坏了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和原则,沙皇专制制度仍是俄国法治国家建设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专制体制下法治国家建设不仅只是变革司法的问题,还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摘编自郭响宏《俄国1864司法改革与帝俄晚期法治国家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4年俄国司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4年俄国司法改革的影响。
2023-05-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89年2月11日,《明治宪法》正式颁布,此时距“王政复古”已有二十余年。其间,明治天皇享有崇高威望,手下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也能为走向现代国家共同努力,唯一和中央政府发生争议的西乡隆盛在1873年西南之乱后兵败身死。

1901年,慈禧在“西狩”途中颁布改革上谕,日俄战争后她下定决心“仿行预备立宪”。兴办新政需要大量费用,身背巨额战争赔款的清政府,通过成立“度支部”、整顿全国财政等举措来开源增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与《明治宪法》的相同相似文本达91.3%,以近2/3篇幅规定了“君上大权”。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这在青年知识分子们看来,无疑是拖延的表现。慈禧和光绪去世后,满族亲贵大臣之间互不买账,对袁世凯、张之洞等汉族大臣也是内心提防。最终,《钦定宪法大纲》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的方式,吹响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的挽歌。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钦定宪法大纲》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治宪法》。
2023-05-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革命前,俄国学者普遍对改革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改革是整个19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俄国未来社会和政治进步奠定基础。也有学者对改革持负面评价,司徒卢威认为劳役制经济在繁荣发展时遭到废除,改革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关系。苏联时期以来的学者,认为改革引发了国家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决定了俄国未来的政治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唤起了民众对自由的渴望。但法令包含的掠夺性内容以及改革对农民和贵族造成的经济后果也备受学者关注。科尼亚杰夫等将改革与社会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认为改革使人民群众陷入赤贫状态,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获得了空前的认同和支持。

——据张广翔《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俄国(苏联)学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共同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苏联)学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产生争论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