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部分国家)
事件时间内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17~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议会斗争、两次内战、军事独裁、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
确立议会至上原则: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政党政治
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共和制17~19世纪①独立战争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1781年打败英.军、美国独立战、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②联邦共和制确立: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原则
③维护统一:1861~1865年内战,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两党制
俄国农奴制1861①废除农奴制,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土地;②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③实行地方自治和民主选举;④普及文化教育;⑤实行义务兵投制
意大利统一1861~1871①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意大利王国;②从法、奥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德国统一1864~1871①威廉一世.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②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9世纪末①推翻幕府、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封建等级制;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③建立君主立宪制

——节选自陈林《〈中外历史纲要>图文全解》

(1)根据材料,指出英美和俄、德、意、日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不同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2024-04-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0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安妮法案》。《安妮法案》规定在1710年4月前己出版的图书作者或购得此图书出版权利的出版商拥有对该书21年的印刷特权;对已完成但并没有出版的图书或今后创作的图书,图书的作者在书籍出版时可获得l4年出版和重印的权利。若在期限内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出版或重印此书籍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若作者将图书的版权让渡给出版商,那么出版商将同样获得14年的出版及重印权利。14年期满后,如图书作者没有死亡,图书原稿的版权将重新归还作者,作者将会再次获得14年的版权。此外,法案取消了书商公司对印刷行业的多项垄断特权,使得出版行业的自由发展在英国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姚远《英国近代知识产权制度与出版制度的流变》

材料二: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到1905年止,中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著作。在出版的178部著作中有66部自然科学著作,38部军事科学著作,35部工程制造著作,l1部医学著作,7部农学著作,21部有关历史和制度的著作。但与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科学的完全制度化和观念化相比,这种对科学的部分吸取的不足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日本的机械化力量胜过了中国的数量优势,这使许多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更深刻的变革。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第一次感到中国的精神参照框架与现代趋向似乎有些不合适、不和谐。与对过去精神权威信仰的减弱相随而来的是对掌握使西方物质强大的科学精神的渴望。

摘编自【美】郭颖顾《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唯科学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安妮法案》在图书出版方面的规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学习西方的差异,并就图书出版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18-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雷德·斯科特案

黑人奴隶德雷德·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自由准州威斯康星,并居住了两年,随后回到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自己和家人获得自由,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66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
1955年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案件所体现出的美国社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该案件的最终判决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黑人民权改革。
2024-04-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卷
5 . 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另外一些人则提出不同版本的“短世纪”概念,认为19世纪的跨度应短于100个日历年。他们以国际政治作为界定标准,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欧洲新秩序以及美国借1898年美西战争之机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视为19世纪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据材料,有人将19世纪视作“长世纪”,也有人视作“短世纪”,说明两种观点各自的依据。
2024-03-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1905年12月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材料二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式的教育制度,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这个开始却是以失败而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为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

——《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不同影响。

8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日本政府正式实行了新的《户籍法修正法》,这也是日本现行的户籍法律制度。“它对户籍薄的管理、登记内容和登记方法、户籍修订以及户籍管理的特例说明等做出了详尽规定”。日本的户籍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编制,采取“家庭卡片式”和“依人编制式”相结合的方式登记。各项登记内容的填报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登记身份和民事公证的作用。住民票是日本公民最常用的户籍文本,它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实现了“户籍随人走”,为人口迁彼带来了便利。公民日常地址的确认、人口迁徙、纳税、选举注册登记和领取社会保险等事务都使用住民票办理。日本政府允许人口在地域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但对办理户口迁徙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手续和登记。这种登记并不是向政府提出申请,也不需要政府批准,只是对公民去向、居住地改变的一个记录。

——摘编自柳叶《外国户籍法律制度》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户籍制度的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户籍制度实施的特点及意义。

2017-04-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跋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 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   ——中新网(2009年3月30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
2016-11-18更新 | 7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怀化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统一检测试卷文综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