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4 道试题
1 .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世纪中叶,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4 . 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成年工
1838年41.3%33.2%25.5%
1847年35.4%37.4%27.2%
1850年15.7%55.3%29.0%
1856年16.6%55.9%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021-05-11更新 | 702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19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2-09-24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4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
6 . 19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大资本家们大多住在伦敦或自己的庄园,在他们看来,工业城市里“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这一状况反映出
A.大机器生产导致的社会倒退B.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D.两极分化最终造成阶级对立
2022-04-05更新 | 597次组卷 | 2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 .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涌现了如洛克菲勒、古尔德、范德比尔特、卡内基及摩根等一批大亨。这些商业巨子在铁路、石油、钢铁等产业中崛起,并积累了惊人的财富。1861年,美国只有3个百万富翁,而到了1900年就增加到4000名。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财富资源的猎取
2023-02-02更新 | 28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5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9年高考总复习巅峰冲刺》 专题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9 . 如表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令。这反映出(     
法令主要内容
1802年《棉纺厂儿童健康和道德调整法案》学徒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吃饭时间不计在内
1819年《棉纺工厂法案》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至16岁之间的儿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小时
1842年《矿山法》将政府立法保护的范围扩大到棉纺织厂之外,同时首次将妇女列入了保护对象
1844年《儿童半时工作日法》13岁以下的儿童一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个半小时,不得雇佣8岁以下的儿童
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规定妇女和青少年1天不得工作超过10个小时
A.英国强化对劳资关系的政府调节B.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地位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立法权力D.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有重大变革
2023-10-28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难点13 两次工业革命-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所示是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德国(     
类型1882年1907年
农业劳动力42%35%
工业劳动力39%42%
服务业劳动力19%23%
A.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增强D.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