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博览会的发展】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英国于1754年成立了艺术学会。艺术学会通过展览、评奖和须关来促进艺术、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一批艺术学会的艺术家于1760年首次举办了专门艺术展览,对大众开放。虽然展期只有两个星期,但参观的人数却有几千人,门票收入都用来资助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后来,这些艺术家创建了皇家美术学院,每年定期举办艺术展览。

——摘编自周秀琴等《世博会简史》

材料二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成功鼓舞了法国精英。185338日,拿破仑颁布法令,宣布于185551日举办世博会。对1855年世博会的主办者而言,核心目标是反映在帝国统治下法国所取得的工业、农业与艺术成就。他们还意图证明帝国政权是稳定、繁荣、文明与进步的保障,借此推动法国民众对第二帝国的文化认同和体制认同。1855年,巴黎世博会拉开了巴黎乃至欧洲大陆一系列世博会的序幕。

——摘编自曾迪辉《1855年巴黎世博会探析》

材料三   192811月,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外交会议,与会的31个国家签订了《国际展览公约并成立国际展览局。在国际展览局的指导和协调下,世界博览会趋于规范化。截至200912月,国际展览局共有156个成员国其中大多为发展中四家。除筹备举办传统的世界博览会以外,在1960年至2009年间,9个国家举办了18届园艺世博会。在1933年至1996年间,意大利米兰筹办了13次装潢艺术与建筑博览会,博览会品类进一步丰富。

——摘编自周秀琴等《世博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艺术展览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从18世纪到21世纪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2024-05-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原则极大地助长了英国人增强海洋霸权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构建重商帝国的步伐。英国先后于1651年和1660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使得英国确立重商主义理念,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海上实力逐步增强。英国对荷战争的最初目标是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它逐渐赢得了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制海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使其能在对外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为英国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其增加军费投入、提升军备水平、发展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海军舰队提供了充足保障,便于英国掌握最大限度的制海权。在此助推下,英国海洋实力大为增强,其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步确立。

——摘编自张景全、吴昊《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有识之士编译出版的一些著作已经开始涉及海防问题。但译著整体还停留在“编译”阶段,即将西方国家的报刊著作进行摘录、改编和翻译。译员主要是来华西方传教士、中国官员以及幕僚,阅读群体也限于政府及军事机构的主要决策人和部分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海防著作翻译出版,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机器局、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1886年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翻译出版了《英国水师考》《法国水师考》《美国水师考》《德国海军条议》和《俄国水师考》等多部重要著作,使得国人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主要动向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表现。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的关系。
2021-06-01更新 | 33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高三高考考前练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长安通往主要城门的大街有六条,皆设有街鼓,“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长安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略有变化),坊区为居民区。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位于街东和街西中间偏北,各占两坊,是长安繁华区的两大中心区域。长安城内有京兆尹及所属附郭京县负责城市民事管理,包括狱讼、督察奸非、抚治黎甿、敦四民之业,此外,还设置官员巡掌城市监察不法之事。在户口方面,城乡户口没有区别,不同类别和特殊群体有单列的户籍,分属不同机构管辖。如商人列入市籍,匠人编入匠籍,乐人有乐籍,军人隶军籍,僧尼和道士等有单独的僧道户籍。这些单独户籍在行政管理、承担赋役等方面有不同于普通编户的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许多城市居民无力购买住房,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由于城市饮用水取水的河流被沿岸肆意排放的污水污染,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在伦敦的7个辖区中,贫民集中居住区犯罪率高得惊人。同时,不少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整个城市的建设缺乏起码的规划。针对这些问题,1800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开始着手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进行“新和谐村”试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议员选举法,新兴的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初步构建了英国政府的劳工立法体系。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等政府管理机构,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在1898年正式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主张。再者,政府实施系统的卫生改革,如建设下水道、保障饮用水清洁、清洁道路、清运垃圾等,公共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城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8年,英国的伦敦、牛津和剑桥3所大学在举办足球比赛时,制定了剑桥规则,对足球运动作了最初的界定,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

1857年,英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足球俱乐部一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它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成立并参与现代足球赛事的球队,也是英国有记录证明的最古老的球会。

1863年,11家伦敦足球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召开会议,制定规则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一英格兰足球协会。

1885年,英国首创了职业足球俱乐部,随后欧洲各国先后成立了职业足球俱乐部。

1886年,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4个足协发起成立国际足球理事会。

1888年,历史上第一个足球联赛一英格兰足球联赛诞生。

1904年,国际足球联合会在法国巴黎成立。根据章程规定,英格兰足协制定的规则成为国际足球联合会成员国共同遵守的规则。

1905年,英格兰足协宣布承认并要求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随后相继仿效。

1912年,阿根廷足协成为第一个加入国际足联的非欧洲会员协会。

1930年,国际足联创办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世界杯赛。

——摘编自刘志书主编《高校足球教程》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足球运动与经济全球化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0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结婚的男女双方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论双方当事人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古代家长对于子女结婚的包办,大多是从“传宗接代”的目的出发,而忽视子女的个人选择。同时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中的结婚程序繁多,自西周时期首创的“六礼”,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简化,但作为传统习俗仍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潘文波《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之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陈旧的婚姻观念总要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抛弃,鸦片战争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化的号角,古老的中国拉开了婚姻观念变革的大篆。封建包办的婚姻逐渐被废弃和淘汰年轻人在选择婚姻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自主权。爱情、自由、平等、尊重等信念被注入新的婚忘观念腐朽的、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目的的变化、婚姻媒介的变化、婚姻决定权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夫要关系的变化。

—摘编自王莹《中国近代婚姻观念变化之梳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英国一些贵族虽有光荣的头衔,却缺少支撑门面的钱财,他们明显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于是,贵族也十分渴望得到工商阶级的扶持,来弥补自己经济上的亏空。这种需求和“暴发户”(资产阶级新贵族) 的需要极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最好方式是联姻,联姻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贵族们获得了财富,从而能更神气地保持贵族的风度和体面;“暴发户”则使子孙们获得了光聚的血统,从而在上流社会中挣得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观与中国古代婚姻观的最大差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姻的婚姻观。
(4)综上,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婚姻观的认识。
7 . 世界历史是无岸的河流,人类的发展史是一幅整体的“大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饭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帝国主义势力编织进了资本主义的网络;它们争夺原料市场的斗争已不限于一国、一地区、一洲,全世界范围的冲突跃来越激烈。……这时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必然会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家两两结盟或三三结盟,这些结盟的国家涉及的利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地理范围相对缩小,战时各大洲之间的兵源运输已不成问题。……一战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摘编自龚敏《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丰富的遗产,如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战争经历引起的战争观的变迁等。二战后的这些遗产在战后使得和平发展成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模式,对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时代主题的改变,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极大繁荣,还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把世界日益连为紧密的整体。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概述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二战结束前后“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突出表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笼罩着冷战的阴影,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冷战也有积极的一面。结合所学,说明冷战局面对“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4-09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6年,国会授权联邦政府修建一条通往西部的大道,即昆布兰大道。昆布兰大道的修建,对西部的早期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在修筑公路的同时,还兴起了开凿运河的热潮。以伊利运河为榜样,全国出现开凿运河的热潮。1848年,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引起巨大轰动,随着淘金热遍地蔓延,三年中加利福尼亚的人口从1949年底的10.7万增至26万。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宅地法》,在《宅地法》的吸引下,大批农民涌向西部。南北战争期间,西部各州成为支持联邦政府的坚定同盟,为联邦政府提供了大量士兵、装备和粮食。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19世纪末,西部地区已成为粮食和牲畜的主要供应地,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摘编自韦伟《美国西部开发及其意义》

材料二 新疆地区,自乾隆二十四年统一天山南北后,各类移民人口纷纷进入新疆,包括绿营驻防官兵及其眷属、遣犯及其眷属、普通户民、商民。清廷为增加新疆的民籍人口数量,对这些不同移民群体的入籍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官方大规模的组织性移民,从乾隆二十六年始,持续到乾隆四十五年。清政府积极鼓励绿营兵丁眷属落籍,要求驻防地的地方官直接将其安排落入民籍,使他们携眷永居……将来子弟多添设土户。内蒙古地区,由于蒙地特殊的人文环境,清廷采取人口封禁政策,禁止内地人口的迁入。因此汉族移民落籍蒙地的过程比较特殊,先取得蒙地定居权,再以纳入府厅县的方式正式落籍蒙地。光绪十年(1884)时,清政府对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地区原纳入七厅的定居民,改纳抚民厅管理,至此这些地区的移民才取得了户籍。而热河、卓昭二盟地区,定居下来的移民在乾隆中期厅制改为府县时,由寄居转入府县户籍体制,有了正式的民籍身份。光绪时期,清廷改变了蒙地的人口封禁政策,实行积极的移民政策,于是内地移民合法承垦蒙地,清廷也将移民纳入府厅县的户籍体制内。

——摘编自褚宏霞《清代移民户籍管理措施与移民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移民管理的特征。
2022-04-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2022届高三冲刺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环境。周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其中有不少官员是跟环境保护相关的,比如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做山虞,要求民众在规定的时间砍伐树木。不让民众猎取幼兽和鸟卵。秦朝的统治者比较重视植树造林,大将军蒙恬就曾经在北方边塞种植大批榆树,形成一条“绿色长城”。汉朝时期的地方官员为了保护水资源,专门颁布了地方性的法规。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还把禁止屠杀怀孕的母兽确主为永久的制度。宋代专门设有农师官职,指导并检查民众植树, 明清两朝沿袭了前朝历代保护山林、植树造林的传统。

——摘编自付雷《中国古代的“硬核”环保措施》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建立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煤炭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燃烧,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拖拉机和机车得以广泛发展起来,石油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步取代了煤炭的使用地位,使用比例大幅增加,开采和加工石油加速了汽车工业的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使人类向更高境界发展,这种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破坏的巨大危机。

——摘编自安杰《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深刻的认识”指的是什么?归纳历代统治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环境问题的阶段特征。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2-05-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乾隆时期,粮价不断上涨。江苏苏、松、常、镇四府,康熙年间米价每升七文,到乾隆时期每升涨至三十四、五文,京城、广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无不如此。这些地区米贵的原因有多种,但人口增长过快是主要原因。为应对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清政府放松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允许人多地少的百姓到古北口、关外等地区垦荒;以行政力量进行地区间的粮食调剂,还积极鼓励粮商从中发挥作用;在禁止粮食外运的同时,鼓励粮食进口;限制非粮食作物的种植;禁止酿酒等耗粮现象; 倡导节俭精神,要求地方官员教导百姓“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这些措施对缓解粮食紧张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跃生《清代人口与粮食供应》

材料二   17 世纪前期,英国几乎每年都有粮食出口,很少从国外进口粮食。但自17世纪中叶,由于肉类价格昂贵 而粮食价格低廉,许多耕地转化为牧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英国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自法国大革命后的 20多年对英战争,尤其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使英国粮食进口变得更加困难,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本国生产粮食,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甚至增加到以前的5倍。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摘编 自任艳《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应对粮食问题所采取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导致中英国两国粮食问题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