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主题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当手工工场的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再也无法满足日益扩大和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于是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更适合于资产阶级追求高额利润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要求,成为刻不容缓的事。18世纪的几乎所有发明家都是被生产的实际问题所推动着。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思想已逐渐摆脱了神学迷信的桎梏。到了17世纪,理性思想原则逐渐取代了盲目信仰为基础的思想原则,科学发明一一出现。到17世纪末以后,英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又为科学思想的发展,技术的创造发明奠定了适宜的土壤,生产技术上的发明就不断涌现了出来。工业革命正好发生在此时。

材料二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现代技术发达的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工业革命。17到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赵林如:《中国市场经济学大辞典》

材料三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59史料阅读

主题二   工业革命的进程

材料四 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治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五 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冶铁、炼钢、造船等工业部门中都形成了垄断组织。到1902年底,英国已有了57个托拉斯及其他形式的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资本输出的对象主要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世纪英国在香港、上海先后成立的汇丰银行,逐渐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02年,英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2.6亿余美元,占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首位。1910年,英国的资本输出总量约700亿法郎,其中输出到欧洲的约40亿法郎,输出到美洲的为370亿,输出到亚洲为290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材料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是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和发电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电话、白炽丝灯等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主题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七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材料八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材料九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63问题探究

材料十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63问题探究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重大发明。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有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开发出的新能源,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7)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2023-05-18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10·纲要下册第1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突出表现在毛纺织业、炼铁业和煤炭业的发展上。毛纺织业是西欧一个国际性产业,在英国被誉为“民族工业”。1224年的一个法律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这个行业,受到国王的保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上升到神圣的位置,直到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部门,在资本积累、企业集中、产业分工、技术进步、批量生产、产品市场化、劳资关系诸多方面,培养了棉纺织业,为工业革命作出了间接贡献。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棉花加工制造业移出了工业革命的先锋地区兰开夏(英格兰西北部的郡)。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棉花加工厂不断地离开那些它们曾在其中兴旺一时的地区,迁移到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迁入美国南方和东欧,也迁往印度、拉丁美洲,尤其迁往日本。并且随着重工业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兴起,对于西方的核心经济来说,棉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随着棉花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以及新产业的出现,19世纪的棉花时代渐进结束。

——摘编自【美】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棉花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3-12-26更新 | 90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后作业
22-23高二上·广东东莞·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42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4 . 材料一 18 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 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 装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10-24更新 | 301次组卷 | 6卷引用:选必二第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 11 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 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

――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

材料二 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 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1990次组卷 | 9卷引用: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22-23高一下·吉林白城·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己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图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桃战与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例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领域”的若干发明创造;指出“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并简析其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所学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2023-06-20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纲要下第10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22-07-09更新 | 555次组卷 | 12卷引用:第24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附精选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从莱布尼茨1700年创立的普鲁士科学院算起,德国科研建制走了300多年的不平坦之路。差不多每隔100年,德国的科研体制都会发生根本性变革。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1887年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的成立,1900年前后高等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并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20世纪末以来开展的“卓越战略”计划等,都是标志性的事件。18711914年,德国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分工明确的科研创新体制。此外,德国科学家和具有忧患意识的科学政策制定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方在庆《持续不间断地推进科研体制创新》

材料二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与其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科技发展与创新战略密不可分。“日本是继美国后,第二个在国家层面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的国家"。二战后的日本在“重经济、轻军备”的政策指导下,通过长期引进、利用、优化和发展其他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技术产业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文部省、通商产业省、科学技术厅等政府职能机构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改革色彩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日本特色的科技发展路线:以民用科技为主,实现其与高新技术、军用科技的转化,引进、优化先进技术以进行集成性创新。

——摘编自夏婷《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学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科技发展的共性,说明日本科技发展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二第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9世纪是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或者说,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的初级形态,这种形态的世界体系虽然已经具备一个辐射世界的经济体欧洲国家运动的世界市场,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未真正进入这个体系,它们是欧洲殖民帝国的奴隶。从这个意义上说,初级的世界体系具有两重性质,它既是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又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体系的政治结构。早期的以殖民主义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是畸形的,保留着传统的帝国形态。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历史反映出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战后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摘编自余伟民《“世界体系”:20世纪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16—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
(2)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世界殖民体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3-08-13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第10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