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世界市场与大国关系】

材料一   从棉花贸易的主要供给者——美国来看,棉花、小麦和烟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国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为棉花,其棉花产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从棉花贸易的需求者——英国来看,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

——摘编自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

材料二

年度英对美进出口贸易额占比
(单位:%)
美对英进出口贸 易额占比
(单位:% )
占英国总出口额占英国总进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占美国总进口额
186016.221.349.438.3
189012.123.050.223.0
19107.217.428.117.0

——整理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三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欧洲国家中产生了“美国威胁论”。19世纪末英国开始了从美洲战略撤退的进程,20世纪初期英国多次在英美外交纠纷中主动向美国让步。处于崛起过程中的美国虽然也曾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回避与列强迎头相撞,特别是对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美国一边表现出友好的一面,一边把实现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正是这种应对英国的策略,使美国增强了国际影响,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走向全球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国。

——摘编自李维永《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过程中对英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英美贸易关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初美国对英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总结历史结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原则极大地助长了英国人增强海洋霸权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构建重商帝国的步伐。英国先后于1651年和1660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使得英国确立重商主义理念,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海上实力逐步增强。英国对荷战争的最初目标是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它逐渐赢得了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制海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使其能在对外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为英国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其增加军费投入、提升军备水平、发展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海军舰队提供了充足保障,便于英国掌握最大限度的制海权。在此助推下,英国海洋实力大为增强,其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步确立。

——摘编自张景全、吴昊《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有识之士编译出版的一些著作已经开始涉及海防问题。但译著整体还停留在“编译”阶段,即将西方国家的报刊著作进行摘录、改编和翻译。译员主要是来华西方传教士、中国官员以及幕僚,阅读群体也限于政府及军事机构的主要决策人和部分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海防著作翻译出版,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机器局、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1886年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翻译出版了《英国水师考》《法国水师考》《美国水师考》《德国海军条议》和《俄国水师考》等多部重要著作,使得国人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主要动向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表现。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的关系。
2021-06-01更新 | 33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很多个世纪里,欧洲依赖的都是印度的平纹细布、印花布等广大消费品,因而欧洲的贵金属通过棉纺织品等贸易最终流入印度。印度纺织品的输入不可阻挡,威胁着英国的传统行业——毛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帮助本国商人减少市场上的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印度的行径被称为“强盗式的贸易”,他们对印度货物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正是在这种“内外夹攻”以及英国大机器生产对它的反出口的背景下,印度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到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时期。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并不会产自北美。但是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到1830年,全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棉花种植地区不同,美国种植园主不仅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和资本供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利……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有些是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的。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


(1)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期的原因。
(2)概括近代美国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4 . 19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伦敦讲习所在一份报告中阐明其教育宗旨:只靠对手指的灵巧训练来发展其技能,而对机械操作原理的教育置之不理,将会使人陷入贫困。其对机械操作的关注折射出当时英国(     
A.启蒙运动的深入B.《人权宣言》颁布C.工厂制度的确立D.手工工场的盛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材料摘选自近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19年所著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关于一战前欧洲民众生活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作辛苦、生活水平很低,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他们对这一分配状况相当满意。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在能力或其他方面具有过人之处的人来说,脱离这种境地而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上层社会中的一员是完全可能的

2

他们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生活方便而舒适,这种生活之愉悦远远超过其他时代那些富甲一方、权倾天下的君主

3

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异,并且会一大早就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

4

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投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不用费力甚至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成果和收益

5

或者他一时高兴,或得到什么信息,就可以把他的财产托付给那个测大都会的市民。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立刻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并且不需要护照或是其他手续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经济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21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风化店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剧院、音乐会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各阶级一直保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严格界限逐渐被打破。金钱开始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们更多的是以金钱而不是以家族出身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妇女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不断上升,男人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家务。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镇聚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开始疏远乡村,甚至厌恶乡村。瓦特和史蒂芬逊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对技术研究的投入。

——摘编自叶培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主要模式,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学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这一变化说明
A.工业革命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B.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转型
C.技术进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D.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部分重大事件。

年代事件
14世纪吕贝克建立呢绒手工工场
1492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602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1764珍妮纺纱机问世
177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1776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
1857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866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9美孚石油控制了全美90%的石油产业
1914非洲大陆只剩下利比里亚与埃塞俄比亚两个独立国家
1933罗斯福断政开始
1936凯恩斯创立宏观鳋济学
1945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问世

——据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等


请提取三则相关联的史料信息,运用恰当的时间尺度,自拟一个主题,重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要求:史料关联准确,时间尺度恰当,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描绘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A.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斗争B.工人阶级未能共享工业革命的成果
C.机器的出现改变了工业结构D.阶级斗争推动了英国民主化的进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