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月亮社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家俱乐部,会员中有些是著名的发明家和实业家。在会员研讨中,“制陶师韦奇伍德谈到他制作陶器时遇到的困难,而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就会提出他的解决办法……瓦特谈的是蒸汽机如何制作、如何销售”。据此可知,这一社 会组织
A.有助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B.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理念
C.促成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2 . 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病”。全国13%的人居于臭气熏天的狭小的地下室或角楼中,通风条件极差并容易形成传染病,30年代两次爆发大规模霍乱并致死近2万余人。社会犯罪率不断提升,1805-1848年间因抢劫或盗窃被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到27816人。大量妇女甚至儿童因生活所迫离开家门和学校走进工厂或其他场所挣钱糊口。由此产生大量的文盲,降低国民文化素质,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进一步增加。人们开始对旧有的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产生质疑,呼吁社会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案,确立院外济贫原则,广建济贫院,建立中央济贫机构,改善济贫管理,颁布《公共卫生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开始各种社会救助的行动。如社会福音运动,慈善救助之家运动,工人协会运动,贫民窟慈善住房运动等。英国社会救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以上摘编自韩德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病”出现的背景,并概述“社会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影响。
3 . 【西方能源转型)】

材料一       从1650年开始,煤炭逐渐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煤炭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重工业,如制造业、造船业等。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在英国的发生绝非偶然事件,是城市化、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化是一个关键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毕竞悦《17世纪英国能源革命探因》

材料二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如果依赖柴薪,不仅成本过高,而且由于森林资源已非常有限,不允许这些“高能耗”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有了煤炭作燃料,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就解决了”。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燃料问题,而且“煤炭燃烧转化成的蒸汽动力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全新动力”,煤炭产业的附加产品煤气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发生能源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影响。
2022-04-20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4 . 如图是1828年的一幅英国漫画,描绘了一位女士在显微镜前观察水滴中游泳的怪物。顶部字母写的是“微观世界,献给伦敦自来水公司”;底部字母写的是“怪兽之汤,泰晤士水务公司”。漫画反映了
A.近代科技产品广泛运用B.化学工业发展造成污染
C.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流行D.市民公共卫生观念加强
5 . 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1730年以前英国没有棉袜出现,而18世纪80年代毛绒袜和棉袜的比例是1:4。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剩B.人民群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C.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 . 1859年,美国铁路的私人投资超过11亿美元,其中7亿美元是在1849--1858年间通过私人集中起来的。这些新的股份资本,改变了过去由单个资本家独立经营的状况,由此开启了股份公司发展“新的起点”。据此可知,当时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巨大变化
B.生产经营方式向私人垄断过渡
C.自由主义开始成为主要经济观念
D.铁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2022-03-03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农业生产增加了3~3.5倍,每个劳动力的产量增加了2~2.5倍。在容克地主组织的“农场主同盟”的影响下,国家不断给予农业“救济”“补贴”,并保障了较高的粮价。这说明当时德国
A.农业优先战略成效显著B.政府力促民族经济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D.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松弛
8 .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快速增长,而农业区域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英国为此设计了移民项目以转移富余的乡村劳动力,帮助农民实现异地就业。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两种,国内主要是移民到工业区,国外则主要是移民到英国的殖民地。材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B.生产方式变革引起阶级结构巨变
C.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忽视乡村D.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52年英国布莱克本的一位工厂主宣称:生意人没有党派偏见,全心全意为城市谋利益,应当掌管城市事务。1853年曼彻斯特的64名市政委员中,有12人是纺织业工厂主、10人是其他行业工厂主、农业代表仅9人。这说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管城市权力B.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发生变化
C.新兴社会群体参与地方城市治理D.城市职能转变推动工业发展
10 . 1883年、1884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不久,又通过了《伤残和老年保险法》,主要保险对象是产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其中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领取老年保险津贴。德国的这些举措(     
A.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君主立宪制B.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D.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