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面是18—19世纪英国利文森—高尔家族地产的农场面积分布占比(单位:%)情况表。该表反映出(       
时期

0—20英亩

20—100英亩

100—200英亩

200英亩以上

1714—1720年

6.3

46.1

28.8

18.8

1759—1779年

6.2

26.6

35.0

32.2

1807—1813年

6.5

16.7

25.1

51.7

1829—1833年

9.6

14.9

16.2

59.3

A.政府主导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B.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C.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确立D.工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2 . 近代西欧经济

材料一   中古后期到近代前期西欧重要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选摘   

时间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
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
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
1521年—1600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流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
1536年—1635价值2.54亿英镑的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
1564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在一个大房间(车间)里,安放了200台织机,同时有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
1680年—1720越来越多的土地所有者迫于竞争将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个体农民受资本主义大农场排挤,纷纷破产。

材料二   在近代前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任选其中的一个特征或趋势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主义时期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023-05-30更新 | 65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0工业革命前的近代世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率(%)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023-04-02更新 | 224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5 材料题(高频考题10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使每一个工人只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使工人的劳动获得技术上、操作上的日益完善和熟练,这样的工人就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其次,手工工场中的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和性能。这就为以后的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简单的工具结合而成的……由此可见,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也就是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814年史蒂芬逊建造了第一个火车头……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的铁路网的总长度达到10600公里,路轨已采用钢材,负荷量更重……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欧洲的铁路主要分布在英、法、德3国,美洲大陆的铁路差不多有90%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国家,只有铁路才是使它进入世界市场的工具。因此,环绕世界的铁路网的初步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为了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分别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文官制度的健全化,使得政治上层建筑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起了保证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三   智能技术革命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重复性劳动的困境,可以解构信息时代的人类劳动,重塑创造性与分离式生产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分阶段替代技能劳动者的趋势,而随着技能劳动者被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开始向创新领域转移,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人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陈尧等《替代与推升: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的条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上半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各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美两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动因。结合所学,阐释英美文官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起了保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智能技术革命出现的主要技术基础,并分析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概括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新变化及这一新变化的实质。
2023-12-08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话题06 周年热点和学术热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非洲遭受的殖民灾难最为深重。对刚果实施残暴统治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辩护说:“我们唯一的纲领是让国家在士气和物质上得到重生”,这一辩词在西方具有普遍代表性。1902年,英国学者霍布森批评说:“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没有自我批评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当前趋势正在向这个方向(战争)发展,作为反作用力,其后果可能是西方国家的衰败和西方文明的崩溃。”

——摘编自【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的区别。试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3-06-03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十二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能源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05-27更新 | 168次组卷 | 7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10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7 . 下表为1871年和1891年法、美、德、英四国的生铁和钢的产量表(单位:千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国家1871年1891年
生铁产量8601897
16659203
15644641
66007499
钢产量80740
694277
5212352
6003200
A.各国垄断组织已大量形成B.工业革命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C.帝国主义矛盾呈加剧趋势D.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2023-08-30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二部分提升小卷07
8 . 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力制造产业的出现,将对外贸易导向一个新视野。随着曼彻斯特反其他地方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过剩现象,其任务变成积极地寻找这些大量制造商品的新消费者,而将焦点摆在他们想象中虎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新的贸易目标在亚当·斯密所著之《国富论》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找到其最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正当性。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让欧洲列强有余力从事海外扩张,而炼钢及其他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技术促成了军事的现代化。由于《南京条约》及其后续条约的影响,导致清朝在双手被反绑于背后的情况下,进入了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新时代。

——整理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方式向欧洲各地输出革命,废除了统治西欧长达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他提出:国家基本主权与义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民族自决权、对境内外国公民的管辖权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这为维也纳会议以国际公法方式确定划分国界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木生《1815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华的动因。结合所学,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角度说明19世纪中国在对“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回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影响,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角度指出19世纪俄国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运动情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结合所学,谈谈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2023-07-10更新 | 388次组卷 | 6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10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概括其主要的优势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促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历史大事有哪些。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成功经验。
2023-07-08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事年表,是学者根据某一主题,把特定时期的较大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

全球人口与经济趋势
约1500年
18世纪
约1750— 1800年
1750—1850年
1784—1814年
18世纪晚期
1794年
1796年
1798年
约1800年
欧洲人口达8000万
欧美城市化增长
大多数工业集中在南亚和东亚
印度工业开始衰落
中国人口翻番
美洲人口增长6倍
英国从中国进口3亿磅茶叶
奥斯曼帝国失去其对造船业的控制权
孔多塞《人类精神的进步》出版
爱德华·詹纳研制出改进了的天花疫苗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出版
欧洲人口达1.8 亿

——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所示的大事年表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500—1850 年全球人口与经济趋势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 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2022-12-20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经济篇命题情境09人口-【小切口大历史】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情境分类强化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