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22-07-09更新 | 556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壇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嬪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认识。
(2)请为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8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方式进行赤裸裸的劫掠”,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矿山,葡萄牙人在亚洲进行欺诈性的贸易,英国人则从事贩卖黑奴的勾当。这一时期,北美沦为英、法的殖民地,拉美则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征服,而亚洲则仅有若干沿海据点被占领,广大内地暂时还没有遭到殖民侵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英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封闭国家的大门。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畅销世界,北美和印度的棉花则大量出口到英国。此时,原本大体独立的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印度完全为英国所征服,东南亚大半沦为殖民地,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对外殖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06更新 | 567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织机仍占绝对优势。到了 19世纪中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动力织机增至22.5台,其中蒸汽动力超过了水力。手工织机则减少至6万台。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1872年,官方展开了一项调查,采访者询问了约254万人,其中约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经营形成垄断组织,这在19世纪末已经很普遍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它们固定产品价格、限制商品生产,并划分销售市场,由此获得丰厚回报。它们往往可以提供比较持续的和有保障的就业,但有些垄断组织更为贪婪,贫穷和饥饿还是困扰着劳动者。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5 . 曾经为西、葡殖民地的拉美诸国,从其遭受殖民侵略开始,即处于经济发展的混乱之中,后虽赢得国家独立,但一直没有形成规范的经济发展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葡)征服者成功取代了土著精英并坐享其成,但是土著民能给新统治者的只有传统贡品玉米、木柴、羽毛等,甚至这些平凡的贡品也随着印第安人口的减少而减少,胜利者的尊严只能通过消费欧洲奢侈品获得满足。但随着被掠夺的贵重金属被挥霍和浪费,没有什么能用来购买奢侈品了。殖民者执着于寻找可以交易的商品,终于发现当地的烟草、可可、靛蓝染料可以用于交换欧洲常见的食物和奢侈的宗教物品,或者更常见的亚洲纺织品和精致的家庭用品,尤其对于葡萄牙属美洲来说,最重要的是甘蔗的引进。上述新作物在它们的殖民空间里会像野草和细菌一样重塑美洲地貌,因为它在规模和影响上与之前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很大不同。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可持续的,但它们在自然和文化上留下的印记是深刻而持久的。

——编自(美)肖恩·威廉·米勒:《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

材料二   18221826年间,英国向获得独立的西班牙殖民地提供了十笔贷款,贷款总额标明为两千一百万英镑,然而扣除利息和中间经纪人代理费之后,到达美洲大陆的只有七百万英镑。与此同时,为了开发拉美矿藏、农业等自然资源及在拉美创建公用事业企业,伦敦成立了四十余家股份有限公司。银行如雨后春笋在英国大地破土而出,仅1836年英国就新开设了四十八家银行,英国银行直接向拉美国家政府提供财政资助。19世纪中叶,英国铁路在巴拿马出现,1868年由一家英国企业承建的第一条有轨电车在巴西雷西费市竣工。拉美国家的公债券在英国金融市场上流通活跃,城市公用事业也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新诞生的(拉美)国家被军费开支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他们还面临对外支付手段不足的挑战。

——摘编自(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材料三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人口爆炸,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不断扩张,贫困地区变得越来越穷。军政府以廉价劳动力以及宽松的环境和税收法律来吸引外国投资者。商业化使更多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人数超过了新工业所能吸收的范围,导致里约和圣保罗出现很多由黑帮控制的贫民窟。军政府严重依赖核能和矿业项目的支持,这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高通胀耗尽了储蓄,并服务于外债,使巴西的经济陷入瘫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经济缓慢改善,但是隐藏的不平等问题从未得到解决。为控制高通胀实行的财政紧缩计划,差一点关闭了健康和教育系统。在这样不稳定的时期,国家本已很严重的腐败,变得更加严重。

——摘编自(美)凯文·贝尔斯:《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葡殖民者在拉美大规模种植新作物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向拉美进行经济扩张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023-06-30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苏州的繁华带来了奢侈消费的风尚.使它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邻近的地区纷起仿效,奢侈消费风尚逐渐弥漫于苏松杭嘉湖诸府所属各县各市镇,并通过频繁往返于各地的商人为媒介,很快向各地散播。在奢侈性消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王公贵族和上层士绅。他们集特权和财富于一身,成为晚明奢侈商业的最大受益者,并在权力的庇护下,抢占商机,与此同时,商人通过与士大夫相结交攀附,逐渐跻身士绅之列。这一潮流催生出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这个阶层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士大夫热衷于奢侈商业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可谓利弊兼有,而绅商形成的另一途径,即由商入仕,则可帮助我们解读何以中国商人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消费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预示着现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和精神愉悦。各种奢侈品如茶、咖啡饮品、食糖、郁金香、衣帽、珠宝、银质盘碟、精致家具以及其他新潮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被前所未有的刺激起来,弥漫着整个英国社会。17 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奢侈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断由贵族阶层下移到富有的中产阶级及社会下层。由于奢侈品多是与人们追求优雅、精致以及愉悦生活方式分不开的,所以奢侈消费追求直接刺激了奢侈行业的发展。18 世纪英国奢侈品制造业有丝绸行业、陶瓷工业,甚至到制鞋业、帽子业以及马车制造业等。18 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两个金属制品中心是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伯明翰以五金制品和小玩意闻名欧洲,谢菲尔德以刀叉制品闻名,其中伯明翰制造的各种工业品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深深烙上了“英国制造”的特性。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以来督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与近代英国暂侈风尚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2-11-04更新 | 520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病”。全国13%的人居于臭气熏天的狭小的地下室或角楼中,通风条件极差并容易形成传染病,30年代两次爆发大规模霍乱并致死近2万余人。社会犯罪率不断提升,1805-1848年间因抢劫或盗窃被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到27816人。大量妇女甚至儿童因生活所迫离开家门和学校走进工厂或其他场所挣钱糊口。由此产生大量的文盲,降低国民文化素质,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进一步增加。人们开始对旧有的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产生质疑,呼吁社会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案,确立院外济贫原则,广建济贫院,建立中央济贫机构,改善济贫管理,颁布《公共卫生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开始各种社会救助的行动。如社会福音运动,慈善救助之家运动,工人协会运动,贫民窟慈善住房运动等。英国社会救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以上摘编自韩德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病”出现的背景,并概述“社会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影响。
8 .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殖民者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大量流入英国;英国最大的优势,便是存在大量的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圈地运动;富于企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最后,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筑和运河开凿工作。这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0年到1880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与孟加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煤炭一起共同支撑起了英帝国。进入20世纪,石油替代煤成为最新和最为有用的化石燃料。从大约1900年到1947年,美国主导着世界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的繁荣,依靠的就是石油提供的能源优势。由于英国缺少石油,而且在煤矿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技术闭锁。到1938年,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历史峰值(97.7%),它的钢铁业所使用的机械都是按照烧煤的方式设计的。这种变化损害了英国,并最终成全了美国。随着二战以后国际石油供给环境的改善,再加上自己发现了石油,英国才逐渐实现了向石油系统的转型。

——据约翰·R·麦克尼尔《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等整理

材料二   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石油产量仅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10%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煤炭占能源总供给的96.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石油人以兴油报国之志,很快恢复和扩大了原有油田的生产,并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进行了石油勘探和开发。1960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后,在缺资金和技术、气候恶劣的情况下,石油职工住地窝子,饮雪水,但他们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激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探明了大庆油田的储量并投入开发。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已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要。后来,石油人又相继展开了胜利、大港、江汉、辽河、冀中等一系列石油大会战,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达到23.7%

——据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英国能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我国石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
(3)综上,谈谈对经济发展中能源利用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至1850年,英国取得了129项重大科学成就,占世界72%左右。在此期间,英国重视对专利的保护,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得以相互结合。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兴起,由于英国轻视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特别是轻视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尽管英国在电磁学领域拥有开创性的伟大科学成就,但却错失良机,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二战后,英国在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中培养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仍然很少,国内政治力量对发展科技的预算存在很大分歧。保守党政府时期,每在研究与开发方面花1美元,联邦德国就花了3美元,美国花8美元。由于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与工业部门的需要严重脱节,大规模的科研得不到工业部门的大力资助。英国实现科技复兴的远期前景更加暗淡。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科技改革的决定、条例内容(摘编)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
定(1985年)
科研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要与企业之间协作和联合,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
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自主权的暂行条例(1986年)
科研机构在保证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向社会承接各种科技任务。根据科研机构的性质,采取合同制、基金制和包干制管理形式,合理应用国家科研经费,多途径开辟经费来源。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
定(1995年)
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
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年)
部署信息技术、节能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大学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

——摘编自侯波《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并简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并说明科技改革的意义。
2022-06-04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