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十八、十九世纪的世界是多变的、互动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1821年

英国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规定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1840年

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8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0年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确定一个合适的角度,选取所需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的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说明依据。
2022-10-06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长的20世纪》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一章中提及到: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如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5-27更新 | 717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9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801—1901年英国各产业国民收入示意图(单位:亿英镑)。


1801—1901年英国各产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摘自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1-19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后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强国,随后英国加紧拓展海外市场;1815年英国打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由此掌握世界霸权。
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工厂在德国全境得到普遍发展。19世纪末,德国加入了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20世纪,电子和信息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了。美国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根据上表提取准确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外国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
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
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具有近代三级学制雏形。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
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
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
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日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
1906年,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二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主化、品性化。
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