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0 道试题
1 . 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引起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又有学者提出,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是其重要因素。综合以上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主要原因是法西斯国家的扩张B.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结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一战结束后,黄金海岸的英国传教士无可奈何的说,从欧洲回国的非洲士兵对“欧洲人”远不像过去那样尊敬了;法国驻几内亚总督也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这反映了一战
A.使英法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B.打破了非洲大陆封闭隔绝状态
C.暴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
D.促进了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初,英国统治阶层内部就外交政策出现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法西斯的扩张;以张伯伦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德国的扩张性如果被束缚,一旦爆发将有巨大破坏性,主张与其和解。同年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后,便把与德国的“和解”作为英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其设想有四点:允许德国合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波兰的但泽市和但泽走廊;允许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享有优先权,但要实行“门户开放”;同意归还德国原有的殖民地;以上变革必须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同时英国还设置障碍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归于失败;派外交人员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意图缓和两国关系。英国的外交政策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二战于1939年9月爆发,张伯伦于1940年5月被迫下台。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伦政府外交政策的实质及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伯伦政府的外交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93日,英、法对德宣战。95日,罗斯福宣布实施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随后,在美国倡议下,拉美21个国家划定加拿大以南大西洋沿岸周围3001000英里的区域为中立区。不过,罗斯福深知,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不能仅靠这种安全区,更有赖于英法两国的继续存在。面对国内孤立主义者掀起的全国性反对修改中立法的攻势,罗斯福争取到部分共和党人的合作,1027日和112日,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批准修改中立法,撤销武器军火禁运条款,实行现购自运原则。当时英法的购买能力和运输能力强于德国,这一政策对英法有利。但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为中国无力自运。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修改中立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改中立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1931年开始,实行配给制的苏联将国营“外宾商店”向苏联公民开放,只允许使用黄金或外汇购物,并在欧美多个城市发布广告,其中一则广告语为“俄国的凛冬已至,向外宾商店汇款能让你们在苏联的亲戚朋友买到暖和的衣服、鞋子、衬衣……”。苏联此举旨在
A.借助危机进行政治宣传B.为工业化筹集所需资金
C.部分地延续新经济政策D.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6 . 列宁在1922年下半年多次强调:“在我们主要是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的时候,担心建立在小的副业上面的资本主义会构成一种威胁,那是很可笑的。”这表明列宁认为
A.应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自由流转体系利于经济建设
C.增加市场因素极其具有危险性D.苏俄的经济力量已十分强大
7 . 1966年苏联《劳动报》上刊登了一组漫画(有节选),表达了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

《买东西》(注:编者命名)
苏联人民产生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于当时政府
A.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B.禁止生活消费品的交易
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D.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政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期间,中东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太两大战场的枢纽。19406月,由于法国投降和意大利参战,欧洲经由地中海通往中东的航路基本被切断。若不能保证中东的军需及民用供应,中东必将不战自降,因此,英国视中东供应为头等大事。1941年,英国中东司令部组建了中东供应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中东各地区分配可供使用的船舶;确定进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审查并批准进口许可证;决定应从哪些国家进口货物;在中东维持小麦及其他大宗货物的共同储备,以供紧急时期之用等。该中心对中东各国的出口货物实行包买、先买政策,使得中东各国政府和老百姓手里持有大量钞票;为了支援盟国,该中心大量进口战略物资,把民用物资的进口削减了4/5,使得中东地区的生活用品短缺,供不应求。1942年,美国正式加入中东供应中心,美国对中东的出口额当年比1939年增加2倍,大大超过英国,但英国凭借英镑的优势地位,坚决抵制美国控制中东。194511月,英美协商解散了中东供应中心。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供应中心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供应中心带米的影响。
9 .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噓,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A.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1960年,美国对国家安全政策作出局部调整,这使得美国在韩国军事部署发生变化。此时美国在韩最重要的两项事务是驻韩美军装备“现代化”与韩军裁减。“现代化”是指更新驻韩美军的武器装备,包括秘密引入可携带核弹头的双用武器,但美国国务院忧虑这样做会遭到西方盟国的反对。而韩军裁减又会遭到韩国总统李承晚的反对。最终,美国国务院国决定以在韩部署核武器代替韩军裁减:一方面是为了换取李承晚的同意,从而维护缔结不久的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部署核装备可以节约海外军事开支,从而贯彻美国关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在核部署之后,美国对韩国政府的军事动向控制日趋严格,在某种程度上使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化。

——摘编自陈波《“威慑”与“禁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韩国的核部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