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政变,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7年,美国主导了印尼债权国会议,世界银行也参与其中。随后,世界银行先后两次对印尼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提出了500万美元的“灌溉复兴计划”和20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计划”。这反映出,世界银行(     
A.致力于进行国际收支调节B.配合亚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的影响D.遏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 . 1969年-1974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期间,外交上他积极寻求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国谈判,提出“尼克松主义”,即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经济上采取抑制通胀等改革措施。尼克松调整政策是基于当时美国(     
①国内掀起大规模反战运动             ②一超独大但无力主导世界
③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④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长期以来,法国是欧洲大陆秩序的中心,对欧洲秩序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第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制度、它的革命原则、它的思想均对周边欧洲国家具有感召力,拿破仑作为革命的输出者也得到周边处在封建压迫下的各国资产阶级的支持。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搬到了其他国家”,并说“这种统治在德国是需要的”。

——摘编自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一战后,法国作为参战的主要国家和主要战场,在协约国方面损失最大,但它作为这场大战的主要战胜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已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具争霸实力的强国。巴黎和会上,法国要追逐的目标,比英国更为偏狭和近视,除了分享德国的殖民地,主要是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领土上肢解、经济上榨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首任总统戴高乐曾说,“能够把人民动员起来的是抱负。而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民族抱负,法国就无所作为。在王朝时期,法国有完成民族统一的抱负:后来,法国又有革命信念的抱负;在拿破仑一世,法国的抱负是统治欧洲;在拿破仑三世,其抱负是废除1815年条约;在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抱负是报复;在1940年的灾难之后,法国的抱负是解放”;而二战结束后,法兰西的抱负又是世界大国,因为“没有伟大,就没有了法国”。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法则》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拿破仑一举摧毁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著名战役。对于材料一中“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搬到了其他国家”的观点,请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子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巴黎和会期间法国在对德问题上“追逐的目标”,并概述法国“通过领土上肢解”德国的具体表现。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法国1940年遭遇的“灾难”及此后的“解放”,并列举二战结束后“法兰西的抱负又是世界大国”的若干事例。
2022-03-3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2届高三3月统测历史试题
4 . 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抗议和谴责修建“柏林墙”,但并没有采取措施推倒它,实际上默认了它的存在。苏联没有阻止美军进入西柏林,同样默认了美军在西柏林的自由出入。这说明(     
A.德国分裂是美苏双方推动的结果B.修建“柏林墙”未触动美国利益
C.美军的自由出入说明德国未分裂D.“柏林墙”的修建维护了德国利益
5 . 近代欧洲风云变幻,一体化逐渐成为维持欧洲和平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325日至1804315日,法国民法典草案的2281条法律条文在立法院“一声不响地一条一条地通过”。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原则启动了欧洲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而政治民主化正是欧洲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条件。《拿破仑法典》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与秩序,加快了大陆各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当今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法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这对欧洲大陆民法的统一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欧洲大陆其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有利于这些法律制度的统一。

——摘编自张士昌《〈拿破仑法典〉与近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巴尔干民族为实现各自的伟大梦想坚持不懈的斗争,但这也给巴尔干此后三十年的混乱局势埋下了隐患,尤其是俄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别站在巴尔干冲突国家的各自一边,使得局势更加复杂。19世纪,欧洲列强包括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纷纷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遗产”。

——摘编自师敏《巴尔干问题及其根源》

材料三   阿登纳在回忆录中说:“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马歇尔计划含有这样的潜在意图:“如果苏联不参加,导致欧洲分裂,那将是它们挑起的,而不是美国的责任。”

——摘编自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


(1)根据材料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法国民法典草案的法律条文能够在立法院“一声不响地一条一条地通过”的原因。从欧洲一体化的视角,指出《拿破仑法典》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尔干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举一例说明巴尔干问题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马歇尔计划实施对欧洲的影响,从国际组织的角度,指出20世纪60年代“欧洲复兴”的成果。
6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眸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后来者。大约到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对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哲学进行漫长而深刻的清算之后才宣布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到19世纪40年代早期,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运动,不论是理论运动还是实践运动,早已在法国、英国存在一段时间了。

--摘自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面世一两周后,恰逢1848年革命爆发,革命像森林大火一样从巴黎蔓延到整个欧洲。巴黎成立的共和国政府被视作对比利时的威胁,马克思这个活跃在政治领域的外国人,已经进入当局的视线。他的母亲这时决定让他提前继承遗产,这笔钱在2月底寄到布鲁塞尔,比利时警察认为这是为暴动购买武器的资金。马克思立即被告知离开这个国家。4月,马克思和伙伴们到了德国科隆,成为了他渴望的角色-开办一家激进派的报纸。

--摘编自乔纳森·斯珀伯《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

材料三     1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当然,人们无法漠视,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似乎陷入低谷。几乎在转瞬之际,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得到了复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解放了马克思;二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一些基本点上恰好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情形相契合。正如马克思在1843年表明的:“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据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的两个伟大转变,列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运动”在英国的表现。
(2)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根据这一提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述马克思在1848年作出的贡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21-05-09更新 | 257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加入不结盟运动看作独立自主的象征,有的国家声明“加入不结盟运动的目的在于确立主权地位”。由此可推知,不结盟运动(     
A.分化了资本主义阵营B.遏止了冷战加剧的态势
C.重构了世界政治格局D.具有反对霸权主义色彩
8 . 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秩序的安排主要是通过英、法、美之间的博弈实现。博弈的结果是成立国联并由英国和法国主导。国联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安全治理模式的一大进步。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秩序所代表的利益分配格局倾向于英法等传统欧洲强国……因此国联最终并未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

——摘编自王黎《欧洲外交史1494-1925

材料二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决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重建印度文明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曾说:“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民对这一战争毫无兴趣,人民不愿支持一个为帝国主义而战的战争。老实说,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不过他们不以参战的方式表示反对。”

——据【印度】P.A.那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整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无需美国提供之前那样集中的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显著增长的生产率、全面的繁荣和共同市场的建立使经济独立成为可能,使西欧具有能与美国相比的经济实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从性质和盟约的角度,说明国联建立“标志着全球安全治理模式的一大进步”。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国联最终并未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的原因。
(2)材料二中,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概括甘地对“重建印度文明”的观点。指出二战期间甘地提出的主张和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东欧依赖苏联”的政治表现和“美国经济援助”的名称。分析20世纪50年代西欧格局的新变化,并用一句话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9 . 城市发展隐含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幽州城中,实行了坊制。……到辽南京(燕京)时,据记述有“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

其后到元代时,大都城的坊已不再存在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临近街巷组成一坊,完全是开放状态,街巷的名称也进而改称“胡同”,一直沿用到当代。

——摘编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

材料二   法国经济重建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1946年成立了以让·莫尔梅特为首的委员会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规划》。这份规划与1948年美国人为法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法国经济的重建同样重要。……法国共产党战时成为法国反抗运动的骨干力量。战后,法国共产党立即提出要求政治重建的工作。该党也成为战后法国联合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随后,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冷战”的出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建、印度和中国的反殖民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等,使法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分道扬镳。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转变意味着巴黎人民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罢工运动。法国共产党现在在巴黎市内和郊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巴黎城的这种动荡的战斗气息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强烈,运输和电力中心系统的罢工给巴黎及其郊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

材料三   进入千禧年后,纽约的磁力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计的移民,他们反过来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城市文化产业及相关机构的强大实力,知识领域周期性更新所维持的高度都昭示着大都市的未来。纽约压缩了多元的文化和资本,又能时时将之爆发出来。21世纪的契机就在于此:一方面来自经济的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可容忍的文化多元性。

——据(法)弗朗索瓦·维耶《纽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指出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巴黎罢工运动出现的国际背景,并分析法国共产党失势的原因。
(3)进入21世纪后纽约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六)
10 .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子。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万民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美】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里传播。但是,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引起当地人的不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三   1914-1945年,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可怕的噩梦,欧洲文明几乎被摧毁。要恢复欧洲经济以及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只有一个途径一一组建超国家联合体。“我们必须建设欧罗巴合众国!”丘吉尔在1946年苏黎世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中表态说。两年后,丘吉尔参加的在海牙举办的历史性会议取得了成功。这次会议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750名代表参会,包括康德拉·阿登纳等政治家。从那时起,欧洲的政治和外交精英开始将欧洲大陆的未来与欧洲统一联系在一起。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法律适用范围的角度,概括《十二铜表法》到《万国法》的变化之处,并指出《万国法》能实现“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拿破仑通过战争向欧洲传播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概括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组建“超国家联合体”的努力。并从历史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2021-12-17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