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强烈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60年代在法国获得很大发展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电子计算机、原子、火箭技术的广泛运用,更加强了法国的独立倾向。上述材料表明(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不结盟运动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战后法国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2024-06-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初,欧洲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突然享受着这一切的欧洲人被拖进大战,历经极深的苦难、哀痛和惊惧后,又历劫重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的残酷使许多人成为和平主义者。信仰社会主义的德国剧作家恩斯特·托勒尔把“一战”称为“欧洲的浩劫、人类的瘟疫、本世纪的犯罪”。他说:“大战把我变成了反战人士。英国女作家维拉·布里顿在大战中失去了未婚夫、哥哥和两位好友,怀着对死亡与痛苦的厌恶和失去亲朋好友的悲伤,她成了和平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争取女权的激烈斗士。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

材料二   二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整个西欧处于经济、社会、信仰混乱的状态,政治生活也出现左倾趋向,如:1947年法国共产党在选举中获得1/4选票并加入了联合政府,意大利共产党也获得了1/3的选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深恐苏联的势力西进,十分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一项大规模帮助欧洲治愈战争创伤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严重衰落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又发出了新的欧洲统一的呼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位“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的“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并概述20世纪50-60年代欧洲政治家为实现“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所作的努力。
2021-04-2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美国力量的收缩》一书说:尼克松的基本战略不是要对方赶快摊牌,而是要在桌上积累大笔赌注——就一连串看来是相互关联而规模广泛的问题同俄国人谈判。这种想法后来被称为“连环套原则”。这体现出当时美国政府(     
A.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B.实行全面收缩的对外战略
C.力图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D.推行遏制苏联的军事政策
4 . 下图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第10章渐入佳境的胜利者:1953—1955
第11章从秘密报告到匈牙利革命:1956
第12章通向胜利的关口:1956—1957
…………
第19章古巴导弹危机:1962
第20章权力的失落:1962——1964
A.杜鲁门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023-07-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他公然宣称,希腊正受到“武装共产党分子”的威胁,这将对土耳其乃至中东、欧洲和整个“自由世界”产生影响,要求国会授权,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军事人员前往。这表明
A.两极对峙格局已经正式形成B.西欧各国依赖美国资本
C.美国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D.欧洲援助计划全面开展
2021-07-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巴尔干半岛曾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成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1975年,希腊政府启动了系统的雅典卫城修缮工程,建立了由跨学科顶尖专家组成的“雅典卫城保护委员会”,并提出“雅典卫城修缮计划”加以统筹。

——邱德华《建筑艺术赏析》

材料二:巴尔干民族为实现各自的伟大梦想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巴尔干此后三十年的混乱局势埋下了隐患,尤其是俄国和欧洲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别站在巴尔干冲突国家的各自一边,使得局势更加复杂。19世纪,欧洲列强包括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纷纷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遗产”。

——师敏《巴尔干问题及其根源》

材料三:二战后,在的里雅斯特领土归属和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问题上,苏南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1948年6月,在南共未与会的情况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根据苏共的意图,通过了谴责南共的决议,无辜将它开除出情报局。6月29日,南共发表声明,对此反驳。苏南冲突后,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创立以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处境,南斯拉夫采取“守中道”的外交政策,从而“使南斯拉夫在世界事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使铁托作为国际政治家而享有一种独特的威望”。苏南冲突的发生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传说,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

——张海霞《苏南关系研究(1918-195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保护和修缮雅典卫城应遵守的思想,并阐述帕特农神庙成为雅典卫城主体建筑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尔干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试举一例说明巴尔干问题对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时代背景,分析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历史影响。
2024-04-07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人们可以轻松地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找到欧洲,并标注出其边界。但是要找到西方的具体方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地理上讲,它不是一块边界分明的地区,而是一片在历史变迁中边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群岛,以及一种在政治上以类似方式建构的国家形态。长期以来,西方仅仅是指一种自然方位:日落之处;还有一层衍生意义,即尽头和往生世界。事实上,相较于“欧洲”,“西方”的概念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色彩,争议也更大。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也是这种情况。西方的拥趸——把西方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会被扣上傲慢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者、新帝国主义者,甚至是种族主义者的帽子。反过来,西方的批评者,则容易被贴上对人类最崇高理想的背叛者和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之类的标签。历史表明,“西方”的概念是必要的。第一,当欧洲人越过欧洲半岛的边界并远离他们的大陆而去的时候,“欧洲”的概念已然不够,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或者需要表述得更加准确,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方”。第二,西方需要它的对立面,它因与其它的概念有所区别才得以存在。用莱因哈特·柯塞勒克的话说,“西方”是一个不对称的概念。说它不对称,是因为在此概念的内核中嵌入了一种对自身优越的想象。非西方的,始终被视为低劣的。因此,“西方”是一个充满傲慢的概念。第三,我们所讨论的现代西方概念,如果撇开第一点中的“外欧洲”维度,那么它在空间上的范围要比欧洲更小。西方的概念始终能在欧洲境内划出一道分界线。这道分界线的前身,就是以前天主教与东正教在宗教上的分野。对于19世纪欧洲的自由派和民主派人士来说,“自由西方”的对立面在欧洲大陆内部的专制,即沙俄帝国。因而在20世纪初通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将这一对立面的建构重新激活,也就并不困难了。而对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而言,它的首要对手是国际法西斯主义,次要对手是1945年之后的苏联共产主义。它在当下的对手则相对比较模糊:“伊斯兰恐怖主义”这个关键词有时可以概括,但也不尽然。

——摘编自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何谓西方?——一个富有争议概念的多义性》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以下是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的美苏重大事件年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963年美苏签署《限制核试验条约》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
A.美苏对抗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美国在争霸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C.美苏关系呈现退让和妥协的态势D.谈判与妥协渐成美苏关系主趋势
2024-06-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9 . 有学者认为,1945年春天,德国投降之时,战时同盟就解体了。曾经的伙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不断地放弃合作。此后,两个主要大国之间开始了一场哪一方都不肯屈服的竞赛,但是直到最终都避免了直接的武力对抗。“不肯屈服的竞赛”“避免了直接的武力对抗”所反映的国际格局特征是(     
A.西欧为中心B.一超多强C.多极化加强D.美苏两极对峙
2023-09-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南太湖联盟高中2021-2022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调研检测历史试题(一)
10 . 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到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中去,而选择了不结盟道路。这三个典型国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间地带国家的普遍心理和愿望。据此可知(     
A.这些国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第三世界国家精英具有高超政治智慧
C.不结盟运动在万隆会议基础上形成D.不结盟思想的孕育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2024-06-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