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67年发表于英国的漫画《火车抢劫案》。在一辆承载“美国经济”(U.S.economy)的火车上,工人们正在卖力拆卸“伟大社会”(GreatSociety)的木板,投入火车上燃烧的炉子中,为火车提供前进的动力。车头浓烟中是“越南”(Vietnam)字样。该漫画意在
A.揭示越南战争正在拖累美国经济B.盛赞美国人民全力以赴支持越战
C.颂扬英美援助东南亚抗击法西斯D.讥讽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失败
2022-04-08更新 | 308次组卷 | 5卷引用:必刷卷01-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地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的手段和体现国家利益的工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便开始了对非洲的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政治意味极浓的“第四点计划”,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上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且以非洲急需的经济援助为主。美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要求非洲各受援国进行美国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诱使非洲各受援国成为亲美势力。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国际威望明显提高,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事业。尤其在1956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尤为显著,先后同13个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表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我国向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提供经援,派出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坦赞铁路和索马里边境公路。

——摘编自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至1960年代中美两国援助非洲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援助非洲的不同特点,并简述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45-1957年,苏联为实施核计划,发展核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建立了10座原子城;同时为高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火线培养专家”的方式,开设研究生班、夜间研究所和中等技术学校等,取得显著成效。这说明当时苏联(     
A.实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B.在美苏冷战中取得优势地位
C.计划经济体制尚有一定活力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4 .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时,须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若某项决议获得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但因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无法获得九票的多数时,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这表明“大国一致”原则
A.与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相同B.有效遏制了冷战的发生
C.一定程度上受到非常任理事国制约D.成为了集体安全的障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11月,美国要求获得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管辖下的10个岛礁上的长期军事基地权利,还要求三国放弃此前与美国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26个太平洋岛礁,承认美国的主权。面对美国的要求,英国颇有微词,但仍尝试借机“将美国最大限度地拉入英联邦防务中”,并争取让美国对等支持英国的需求。随后,英国一方面劝说美国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其军事基地需求,另一方面建议以民航站点代替军事基地,以军事基地权利回避领土主权,以划清领土主权、民航利益与军事基地问题的界限,同时所有基地都应建立在“联合使用”的基础上。由于英美立场相去甚远,交涉无果而终。英国官员对此评论说,美国的政策是“在整个太平洋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安全体系,而不缔结任何正式、全局和多边的协定。”

——摘编自张愿《战后美英关于西南太平洋岛礁主权及军事基地的交涉及其失败》


(1)概括战后美英两国关于西南太平洋区域权益问题交涉的背景。
(2)简析美英两国交涉失败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66年10月,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并实施“考瑞报告”。该计划主要利用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东非共同体等国际与地区组织,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实施多边援助。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要求西欧国家参与对非洲发展的援助。这些援助的真实意图是
A.推动区域经济发展B.塑造美国的道义形象
C.促进非洲非殖民化D.将非洲纳入冷战战略
2022-06-01更新 | 29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二十二)历史试题
7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动世界的黑人种族主义案—斯科茨伯勒案,但美国并不特别在意国际社会对其种族问题的批评。战后,美国司法部在一系列涉及黑人民权的诉讼中反复强调,除非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否则会重创美国的国家形象。对这一重大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民权法规定禁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B.冷战影响了美国的民权运动
C.美国黑人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D.美国旨在改善与亚非拉关系
8 . 1973年4月,基辛格建议美国和西欧拟订新的大西洋宪章,但欧洲盟国对此反应冷漠。1973年9月,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东京回合谈判中,欧洲九国声称如果美国不确定能保护世界贸易的货币体系,西欧将不会实现其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现象
A.说明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抵制
B.根源于欧洲联盟建立后经济政治实力的崛起
C.体现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新一轮变动的出现
D.调整了美国与西欧之间既定的国际权益结构
2021-05-10更新 | 876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62年,美国设立“跨文化交流项目”,在中央情报局控制下向苏联来访学者提供资料,这些学者通过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对美国逐渐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这强调
A.美苏冷战形势总体趋于缓和B.文化交流渗透意识形态传播
C.国家利益是国际交往的基础D.美国文化对苏联更具吸引力
2022-03-13更新 | 290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名校练习卷(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