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9年,西欧与日本经济恢复并开始挑战美国的霸权。在苏联的竞争下,美国的核优势日渐消失,越战让美国泥足深陷。在这种局势下,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缓和战略,其中包括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同时,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催泪瓦斯与落叶剂等化学武器,遭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谴责;加之,英国和苏联等国先于美国提出禁止生物或化学武器的提案,尼克松政府为避免陷于被动,最终采取了对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区别对待的态度:全面放弃生物与毒素武器,只进行防御性研发;放弃首先使用化学武器的权利,只保留威慑和报复的化学战能力。尼克松政府认为,这些决策并不影响其保卫美国安全的能力,不但无损美国利益,反而有助于减少美国政府财政负担。在国际上做出裁军表率,展现出美国致力于控制军备、寻求和平的诚意。特别是对美苏各项军备控制与裁军对话具有促进意义。

——摘编自刘磊、黄卉《尼克松政府对生化武器的政策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政府生化武器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政府生化武器政策有何影响。
2 . 近现代中国学者陈先达指出:“苏联失败不仅失之在制,而且失之在治。……苏共内特权阶层的形成,使其脱离群众,人心丧失。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鼓吹新思维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显苏共治理无方。”可见,该学者认为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共治理国家能力较差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斯大林体制弊端无法纠正D.戈氏改革的失败
2021-08-12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二战中,欧洲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都十分关注战后欧洲的命运,比利时与荷兰之间开始进行关税同盟的谈判;希腊与南斯拉夫签订了协议;波兰与捷克也建立了协调委员会。这些现象
A.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B.使欧洲联合成为共识
C.反映欧洲统一思想由来已久D.说明欧洲企图重建国际秩序
4 .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联邦德国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分别建立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承认民主德国为另一个德意志国家,但同时不放弃追求和平统一德国的目标。这一转交
A.使其摆脱了美国控制B.维持了冷战局面
C.有利于欧洲和平发展D.实现了德国统一
2021-05-22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几乎断绝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西欧间以石油换技术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这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认为,苏联人进行的石油倾销,会使西方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渐渐依赖苏联石油,这“或许比军事威胁更危险”。1962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修正案,对苏联战略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其次,美国歪曲《北大西洋公约》中加强集团内部贸易合作的条款,赋予北约以经济冷战职能。1962年11月,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秘密决议,正式拉开了北约对苏联进行输油钢管禁运的序幕。禁运实施后,苏联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仍继续大量进口苏联石油,且呈连年增长之势。美国企图统一西方贸易管制立场,加强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中领导地位的美梦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1966年美国宣布取消禁运。1962年对苏联进行的输油钢管禁运成为北约史上唯一付诸实施的一次禁运。

——据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对苏联实行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的北约禁运无法成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人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发起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进行经济重建,而“一带一路”则主要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推进经济发展,且由于涉及国家数量众多、协调困难,“一带一路”的整体实施难度远大于“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课题组

《认识亚投行——从亚投行看世界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很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中国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将他们带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帮助他们完善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既提高了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沿线各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当今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国经济的动荡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等时刻在威胁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这种局势下主动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承载了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梦想的“一带一路”倡议。

——摘编自卢向红、毕芳荣《“一带一路”下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影响。
2023-06-1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等级性联考历史试题
7 . 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巴格达防务条约”等把西欧、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都纳入自己的对外战略体系之中。这表明
A.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冷战格局下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C.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2021-05-11更新 | 193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47年,杜鲁门总统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极权政体……危害着美国的安全”,他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苏联领导人则力主“把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国际性的专政”。这说明当时
A.美国的民主政治受到威胁B.共产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C.美苏成为两极格局的核心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有学者研究:1946年斯大林的选举演说中,“攘外”是假,“安内”是真,“攘外”是为了“安内”;而当时,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长电报”以及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与正处在上升趋势的美国右翼势力的心态十分吻合。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对苏发动冷战存在着认知误区B.战后苏联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C.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两大阵营对峙D.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破产
10 .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事实的真相是,欧洲在今后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和其他必要产……然的话,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的危险。”马歇尔演讲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销美国粮食和工业品B.劝说国会发起对欧援助
C.以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D.快速实现欧洲经济复兴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