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能不能说“不”》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自习近平在2019年3月26日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列举70多年前西方国家挑起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几个典型史实。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现实,指出当前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挑战”。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近年来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为了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提出了怎样的中国智慧或方案?(用凝练语句高度概括)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是控制世界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两极格局之下,两极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国更换门庭均不影响格局的正常运转;在多极格局下,任何两极的结盟势必打破原有力量均势;而在单极格局下,任何可能的国家联盟都无法同唯一的一极相匹敌,各大国往往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同唯一的一极进行对抗。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依据。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类型世界格局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源。
3 .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①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90~2000)》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①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②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戴维·卡莱欧《欧洲约未来》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①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②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的原因,及此后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读史指导】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乔治·凯南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势的看法和态度。
材料二:说明了苏联在二战后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三:阐述了“冷战”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指出美、苏之间存在社会制度上的矛盾。
材料二:①说明了有助于法德之间的合作。②说明了加剧欧洲的分裂。
材料三:①说明“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②指出了新的世界格局在“冷战”后逐步形成。

历史结论

美苏“冷战”根源在于两国利益的矛盾,这种“冷战”一方面有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

2019-06-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预习卷第22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4 . 材料一 在处理战败德国问题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确立了“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的原则……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的罪行”赎罪;“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通过“非军事化”“非卡特尔化”和“非纳粹化”彻底改造德国。西方大国加强对西占区的中小学育体制、教学内容和师资改造,促使德国人反思在“国家”“民族”的名义下被引入歧途,认识德意志的极端民族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好战精神对其他民族和对德意志民族自己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材料二 1946年下半年以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决策者目益认识到要对付苏联的威脉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利用德国的潜力,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建德国,让西德全面融入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原则对德国的政治重建是保证德国“西方化”的根基与基础。

——摘编自陈晓緯主编《德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美、英、法处理战败德国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法对西德策略转变的主要原因。
5 .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2019-06-28更新 | 23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2019-08-25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两极世界的形成
7 .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材料二   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托马斯·巴尼特在《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个任期期间,我在五角大楼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发现了这样一则个人广告。

招聘敌人启事:成熟的北美超级大国寻求有敌意的合作者以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世界冲突和一般性对抗。候选者必须有足够威胁,以说服国会满足军事需要。具备核战能力者优先;但如果拥有重要生化武器资源,非核候选人也可考虑。请将求职信并舰艇和空军中队照片寄至:


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刘福明《中国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
(2)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9-07-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复习练习
9 .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2019-04-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两极格局的形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