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 维 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1888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
3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2019-01-30更新 | 2248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
4 .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19-01-30更新 | 171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埃及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美国提出了提供武器的先决条件:埃及加入以西方为首的中东防御体系。埃及政府认为这有损于国家主权,因此拒绝了。埃及政府在向西方寻求武器未果的情况下,于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通过中国向苏联提出了购买武器的请求。对于苏联而言,这是打入中东地区的绝好机会。为了防止美、英等国的过度指责和反应,埃及和苏联于1955年9月达成了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名义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协议。

材料二 埃及不愿意因此而彻底破坏同西方的关系。同样,英、美两国也希望通过“黄油”来吸引住埃及,避免其滑向“共产主义的深渊”。1955年12月,美国与英国同意向水坝第一期工程提供7 000万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也答应给予2亿美元的贷款。但是,由于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取消了这项资助。同时,在约旦阿拉伯军团担任最高指挥官的英国人格拉布将军被约旦国王解除了职务,英国认为格拉布将军的解职是纳赛尔使然,“我们应该尽量抵制埃及的政策和支援我们的中东朋友,而不是安抚纳赛尔上校”。

而在此问题上苏联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关心政治甚于经济,通过建造水坝,我们会赢得埃及人民的信任和感恩……也是所有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信任。……而且我们知道加强阿拉伯国家就是削弱敌人的阵营”。1956年6月,苏联外长谢皮洛夫访问埃及,答应不附加任何条件为阿斯旺大坝提供为期20年的11亿美元的贷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英美“特殊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埃及在二战后采取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及相关的国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和苏联对埃及援助政策的目的和结果。
2018-11-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训练试题: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6 . 战后世界风起云涌,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

—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理解“新的力量在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2018-08-23更新 | 5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同步检测卷

7 .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2018-06-09更新 | 257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事上的僵持局面与冷战的缓和一起立即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大战不大可能爆发,这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西欧各国不再十分担心有苏联入侵的危险,因而也不再认为须如此依赖于华盛顿,而是更乐于制订并实施他们自己的政策。东欧在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这多少说明了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骚乱的原因。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着这种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中,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发生过霸权战争,从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和平转移大概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亨廷顿的核心观点,并分析二战后英美合作共同应对苏联冷战的原因。

9 .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10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C.苏联解体D.9·11事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