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1 . 材料 “世界末日钟”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世界末日钟”已经历了几十次调整。下表是其中五次调整。


——摘编自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1)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末日钟”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2020-07-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说明1954年我国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据布什总统1991年致国会的咨文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布什的话反映美国的意图是什么?
2020-07-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2年,为争夺马尔维纳新群岛(简称马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英国与阿根廷爆发了马岛战争。马岛距英本土1.3万公里,决定了必须实施以海上力量为主的武装力量动员和交通运输动员,而英空中力量非常有限,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动员。战前,英始终摆出“希望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姿态,“即使外交奋斗失败,其努カ的过程也足以向世界证明英国是被迫使用武力的”。针对阿根廷“将马岛归还自己”的主张,英认为岛上居民绝大部分是英国人后裔,多次援引联合国“所有的人民都拥有自决的权利”的原则。阿占领马岛后,英要求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侵略者”,安理会经过辩论要求“撤出所有的阿根廷军队”。同时致电欧共体各国,希望对阿根廷实行禁运。很快如西德政府宣布停止发运为阿根廷建造的4艘护卫舰,等于关上了阿根廷军火库的大门。

——王卫东、仲永龙《马岛战争中英国外交动员的做法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外交动员宣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动员取得的效果。
2020-07-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伊始,起到新中国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 1953 年至 1955 年,周恩来又几经酝酿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一条既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又直接指导外交、外事部门制定对外政策、 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外交方针。

——摘编自张颖《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0-07-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深刻反思战争的起因,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观的影响下,确定了以国际联盟盟约的各项原则为基础,以国联行政院的调解和干涉为手段,第一个全球意义上的国际秩序,即在集体安全保护下的民族自决权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际联盟治理下的民族自决秩序的破产。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袭了威尔逊新自由主义集体安全的思想并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主张集体安全的同时,更强调大国在其中的责任、权力和协调一致。随后建立的联合国安理会及大国否决权这样的方案。其核心是建立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和法国(后加入)构成的五国共管世界的秩序。其中美国应该是警长,承担确保世界政治秩序的任务。总而言之,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在美国主导下的大国政治秩序。

——摘编自赵可金《从国际秩序到全球秩序:一种思想史的视角》

材料二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G8(八国集团)从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演变为G8+5形式,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产生了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经济体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摘编自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的主要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凌晨4时,希特勒已进攻并入侵俄国,既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牒,但德国炸弹却突然在俄国城市上空像雨点般地落下,德国军队大举侵犯国边界。一小时后,德国大使拜见俄国外交部长,称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但正是这位大使,昨夜却喋喋不休地向俄国人保证,德国是朋友,而且几乎是盟友。

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体一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的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是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将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样的方针,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推行到底。

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团结一心打击敌人吧!

——摘编自《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演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那时,俄国的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演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演说的主要目的。此后,英国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材料二“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他历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丘吉尔对苏联态度有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0-07-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两国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材料三   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心,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1)指出图1中与德国疆域变化相关的条约名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重新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2020-07-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   政治漫画:下图中两导弹分别指代美国和苏联,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材料三 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戴高乐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两国讨论的结果推动了什么组织的建立?材料三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2020-06-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和苏联两国力量的巨大增长,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局具有重大意义。正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政治上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欧洲国家,似乎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苏联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它们的地位在战后年代里由于核武器的发展越来越巩固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做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
(2)在材料二中,作者为改变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提出了什么主张?列举史实说明作者的主张是否得到了实现。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欧洲的联合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