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敝,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奇缺,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了社会动乱,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4765日美国国务卿A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宣称:“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194843日美国总统B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援外法案”,法案规定: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商品;必须尽快撒销关税壁垒,允许美国对其内部预算做某种程度的控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限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等。有.16个国家和德国的英法美占领区接受了总额为131.5亿美元的援助。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欧洲政策的核心,掌管美援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中A.B两个人分别是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这一经济计划。
2 .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田中角荣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其外交设想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
C.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D.导致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3 . 某学者认为:“尽管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但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而意识形态又加强了他们的受威胁感。”该学者意在指出
A.美苏之间本质上没有利益冲突B.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
C.冷战实际上是主观意志的产物D.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
4 . 依据材料,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有
①共同的国家利益和宗教信仰
②法德两个欧洲大陆宿敌的和解
③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④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⑤恢复 发展经济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2020-07-2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北约内部,欧洲国家提出的所谓“欧洲支柱”也是对“美国支柱”和美国单极霸权的制约和平衡。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欧洲实力完全超过美国B.欧洲国家控制了北约
C.美国的影响力受到冲击D.世界多极格局已形成
2020-07-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90年5月,日本外务省《外交论坛》杂志刊登了当时外务省事务次官栗山尚一的文章《动荡的九十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文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B.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C.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的抗衡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2020-07-24更新 | 225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7 . 20世纪60、70年代在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超国家组织形式上,法国主张“邦联”制,德国主张“联邦”制。二者的主要分歧在
A.欧洲公民意识B.欧洲货币统一C.欧洲国际地位D.国家主权让渡
2020-06-09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后的5个世纪里,以陆、海“丝绸之路”为纽带,初步构建了欧亚交流网络。除却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经济贸易网络,还有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入中原,向西迁至西亚、欧洲;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中国东南沿海汉人下南洋,形成东南亚的华人社会。西亚的小麦、南亚的棉花、美洲的玉米、甘薯和烟草,新物种的传入对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和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对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涵盖了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背景下,秉承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精神,与参与各国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这与以帮助西欧重建为名、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摘编自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欧亚交流网络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材料二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2020-04-0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它折射出当时
A.美苏展开激烈的空间竞争B.“冷战”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C.苏联在“冷战”中占有优势D.“冷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2020-03-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一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摘编自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摘编自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对亚洲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注: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摘编自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变化的认识。
2020-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