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A.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D.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为了扩张天主教势力,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发生过许多冲突,主要是传统礼仪与宗教观念方面的冲突。随着天主教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风俗,引起人民和清政府官员的不满,1723年,雍正下令禁止传教,驱逐大量的传教士。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叫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因此,他像中国士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做出修改。“抹去了福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的两边个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08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批科技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天工开物》注意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在传承中有所创新D.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注重什么,学校也重视什么,科举考试支配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士子为科举考试而学,学校为科举考试而教。

——摘编自谢伟岸、肖志坚《从李约瑟难题看科举选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需要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电报学堂、实学馆、矿务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洋务派很重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学、开采、冶炼、医学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更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国留学生有400余人。

——摘编自商鸣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人才奇缺,科技工作更是如此。党和政府从思想到行动开始理顺并探索科研工作以及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外科学家归国,并且通过留学苏联、东欧等国家以及建立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1952年中国收到了近5000种苏联免费提供的书籍,其中许多书被列入中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计划。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到1955年,我国科研机构达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2.5万人。

——摘编自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培养的相似之处,并分别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科技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
2023-08-30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6 .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时代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陷入缓慢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很多科技知识通过传播被不同文明所分享。比如,中国人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的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等方面的技术。

——摘编自焦郑珊《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星空》

材料二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200年以来,科学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但是科技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与问题。未来科技走向何处,人类文明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摘编自韩启德《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并分析19世纪后半期科技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信息时代下人类面临的挑战,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的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来中国传播基督教,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这里有“好感”的“中国人”包括(     
①明成祖   ②杨廷筠   ③张居正   ④李之藻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利玛窦等人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地位于地图的中心。此举意在(     
A.展现东西方的整体轮廓B.纠正欧洲中心论的错误
C.迎合士大夫的传统观念D.开创绘制地图的新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徐光启认为,“风土不宜”的说法是传播新品种新技术的极大障碍。我国古代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含意,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教条,认为某种植物只能生长在某地,而没有种过的地方绝对不能种,就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列举了棉花、颇棱(菠菜)等一批引种作物,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风土说”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批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风土说”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基础B.思想解放为传播新品种新科技提供条件
C.棉花、颇棱是当时引进的农业新作物D.“风土说”妨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