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9 道试题
1 . 明代湖北等地区考课式书院较为普遍,“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地方“一时文风丕振,士气伸而士习弥端”,如提学葛寅亮到安陆府选拔人才,“所拔前茅皆书院中士,相视而笑,各负慕鉴之不爽”。这说明当时(     
A.地方教育服务于封建统治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增强
C.学术文化权力中心的下移D.官吏监察与基层教化相结合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史记》以“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首创《循吏列传》。据统计,共19部官修正史设《循吏传》,其传名、入传标准及内容特点亦有变化。

传名成书时代“循吏”概况
《汉书·循吏传》东汉以地方官“二千石”为限,以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朝野称赞等为主要标准,成为后世正史《循吏传》的书写范本。
《后汉书·循吏传》南朝宋详述传主先辈政绩,并设附传,记传主兄弟子侄中的任官之人。
《晋书·良吏传》唐代12人,多以清廉、守正、重义之品质著称。
《旧唐书·良吏传》五代正传41人、附传13人,所附皆为循吏之家族成员,入传者多巡行或外放地方的监察官,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
《宋史·循吏传》元代入选者必须长期任职地方,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
《明史·循吏传》清代除“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外,还记录了大量民众“乞求留任”的官吏。

——据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循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27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遂宁市、眉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史料记载,北宋“广开科举之门”,以较宽的“解额”优待河北、河东、陕西等北方各路沿边地区的士子,中举者“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国家北境安全B.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C.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方略D.扩大了北宋统治基础
2024-03-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4 . 唐代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是指德、慎、公、勤,即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中等以上考级必须有善。由此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制度(     

A.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升降B.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
C.保障政风吏治趋向清正廉洁D.标准严格且内容广泛
2024-03-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有史料记载:北魏御史“出入千步清道,与皇太子分路”,百官公卿在御史路经时都须在路旁停马回避,“行动迟缓者,以棒棒之”。唐时的御史出巡,“州县祗迎,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唐朝和明代的监察御史常“代天巡狩”。这些现象反映出(       
A.古代监察官员拥兵自重威胁中央B.监察御史有较高权威并震慑地方
C.监察制度随着皇权加强渐趋严密D.监察官成为专制统治的“耳目”
2024-03-2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上·安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按照元朝法规要求,“提刑按察司官非奉朝命,不得擅自离职”,对于“违期不即赴任者”,规定“风宪(御史台)毋得录用”。上述规定(       
A.保障了中枢机构有序运行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管理
C.表明元朝的法规灵活务实D.强化了监察官员的责任意识
2024-03-22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浙江专用)
7 . 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在监察御史的主导下,对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进行每年一次或每二至三年一次照刷,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该制度旨在(     
A.考察官员的政绩和能力B.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
C.维护政府的廉洁和效能D.建立反腐的威慑和警示机制
2024-03-2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实用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23-24高二下·云南曲靖·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贞观和武周时期宰相来源及人数、占比变化统计。这一变化(     
时期宰相总人数
(人)
宰相来源、人数、占比
关陇士族集团山东庶族者江南地区
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
贞观时期237301148522

武周时期75192542561013
A.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B.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C.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D.体现中枢体制异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