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针对科举中及第进士地域性失衡的情况,司马光上书《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提出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各“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同时在礼部会试中合并诗赋、策论两科目以录取人才。然而司马光的上书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指出,选才应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西北士子偏好经文义理,在明经科中更为拔萃,这也弥补了进士科中录取少的情况。逐路取人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黜落更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这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

——摘编自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论争。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总结秦速亡的教训, 积极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至董仲舒提出重选举、兴学校、独尊儒术三大文教政策,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建立和实行,该制度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 授以相应官职。

材料二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具有防止作弊,使评卷标准化、客观化,减少评卷工作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考生文字基本功等好处。

——以上均摘编自田建荣《科举考试命题立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2024-01-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随着利益集团的发展,美国国会、文官与利益集团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这就是著名的“铁三角”的出现。“铁三角”不仅代表美国政治势力组合的新变化,而且已处在“美国政府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心脏位置”。在“铁三角”中,文官又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地位,以至于有人惊呼“在美国,与其说是政党政治,不如说是官僚政治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决策的主要活动场所”。

——摘编自石庆环《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异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绵延千年,中间递有改革,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怪事。好像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依然还只是我们独有的黑暗专制政治下面的一种愚民政策。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括材料一中美国政治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钱穆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举制的特点是不拘一格遗拔人才,公平是其内在的重要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的公平性

材料一   隋文帝平陈后,以天下太平,大兴学校。“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确立了朝廷设科招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的考试制度。正所谓,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定继世。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材料二   由于寒人便于驱策,宋代科举从一开始便奠定了裁抑子弟,选拔寒士的鑍调。为此,宋太祖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杜绝“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之风”,采取“糊名”“誊录”。宋太宗淳化三年,朝廷明诏:“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摘编自李雅娜《唐宋之际的寒门崛起与士族衰弱—以科举制为切入点》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证明主考官并未舞弊,但明太祖为笼络北方士人,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皆北士也,史称“南北榜争”。这把长期存在的科考录取的地域分配问题提上了日程,宣德二年(1425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的公平性进行评析。
2024-04-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主要考核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赋税数及社会治安等内容。秦代的政绩考核更加完善,对各级官员都要考核,制定了《课律》等法令,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两个方向的两个考绩系统制度。一是纵向的,即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即中央各部门的卿令,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各课其掾吏属官,称为“考课”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考课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主管。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考课法,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考评。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神宗元丰年间,采取“四善三最”之法考核地方州守县令。“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所称、恪勤匪懈”。“三最”是“狱讼无怨、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磨勘法在考课法的基础上形成,所有文武官员,凡经过三年和五年规定的年限,都可以申请叙迁。故当官只要任内不发生过错,到年限便可升迁,这就使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考课实际上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摘编自赵玉霞《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述评》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至秦汉官员考核制度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2023-08-0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较早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王朝,每个王朝存在数百年,其统治的最大问题是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控制力。这一理念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汉朝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即是独具匠心、以小制大的制度建构;在治国手段上,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其经典的君权、相权、监察权划分代表着决策、执行、监察三种活动。监察活动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涉及:其中谏言封驳实际属于立法监督活动;考核黜陟则与行政管理相关;案件查核、平反冤狱与司法审判关联。汉朝监察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任务,对维护王朝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以小制大、以近制远的效果;包括皇帝在内的核心统治者,通过言官直言劝谏实现自我反省,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使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百僚达成了和谐。

——《汉朝监察制度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是权力的基础,居于至尊地位。从理论上讲,议会有权制定和废除宪法以下的任何法律;任何人和组织无权推翻或废弃议会通过的法律。一切政府权力由选民赋予议会,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司法权授予法院,通过立法约束政府法院。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的组织和领导者,议会在立法中没有主动权。议会掌握财政,不过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反倒是政府控制财政大权,任何财政议案必须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最首要决策,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必须由政府掌握与责任内阁制密切相关,但议会仍可对财政事务进行监控,任何财政提案必须向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迫使政府辞职是下院监督控制政府的最后手段,如果下院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立即辞职。

——《英国议会下院的职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具有哪些权力?评析英国议会的地位。
2022-02-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朝推行荐举,初衷是招揽“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八类英才。在重开科举之前,“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形成了举国荐才的局面。朱元璋信赖荐辟,除他个人经历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朝廷对人才需求较大,但以制度性的科举考试选拔,却无法满足完善国家行政的紧迫性。况且,荐举的信息源经由各地官员上报至中央,使朝廷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上具有主动性,能为新兴政权提供稳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材料二   随着国家机构逐步完善,朝廷内外已经注意到荐举制的负面影响,即“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给国家制度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朝廷曾一度罢废了大臣举官之法,但仅靠科举,又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天下之才,自非一途所能尽”。正德初年,吏部侍郎王鏊上疏提议,在“科贡之外,略仿前代制科或博学宏词之类,以待非常之士……每六年一举,所取不过十余人”,借此网罗遗才。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环境与时代共识,荐举虽然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但作为祖宗家法,仍一直与吏部铨选并存。

——以上均摘编自解扬《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荐举制盛行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朝的荐举制。
2024-04-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其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兼德之人,更为美号。”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

魏明帝时,刘劭“与议郎庾嶷、苟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年间,因“王纲之弛颓”“治典阙而未补”,刘劭奉诏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刘劭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劭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刘劭的人才观。
2023-06-21更新 | 7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