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8 道试题
1 . 法律和监察均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
2024-05-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朝时,科考前考生常托人将自己的习作上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以期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以及公开赞扬,这种比拼人脉的做法甚至可以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朝则不看重考生在朝臣中已有的人脉,甚至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这一转变(     
A.有助于维护科场竞争的公平B.削弱了富商豪绅的政治影响
C.使实用性人才得以脱颖而出D.对儒学复兴产生了不利影响
3 . 乞留是宋代朝廷听取民众舆论、考察和选拔地方官员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胡瑗在地方有德政,离开时有百姓遮道乞留,胡瑗严词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胡瑗的做法(     
A.反映了民本思想B.质疑了乞留功效C.维护了中央权威D.强化了地方治理

4 . 下表为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该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朱僑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渐趋衰落
C.乡论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高宗时,度支尚书卢永庆负责内外官考课。一位遭运官督运粮食遇风浪,亏失原额。起初,卢永庆判之为“监运失粮,考中下”;又见该官神态自若,毫无怨言,卢即改判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后见该官“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卢又改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A.注重考察官员的综合素质B.强调德行与施政能力并重
C.存在评判考课随意的现象D.考课官员注重官员的实绩
6 . 下图为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A.表现出社会的等级森严B.寄托了人民的政治期待
C.说明政治施压激励明显D.展示了官吏考核的场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诞生的科举制度,到宋代起了极大的变化,考试的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取消行卷制,实行弥封制。考试环节除了乡试、省试之外,又增加了殿试。考试时间从每年一次,变为三年一次,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录取后由不能直接做官到直接为官。进士由不分等到分若干等。又另外实行三舍法,并大量录取特奏名进士。实行别头试,不许做官人作状元,种种变化可谓纷繁复杂,在这诸多的变化中,录取取士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影响最为深远。

——摘编自李裕民《寻找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材料二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乡绅”的来源逐渐改变,不再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结果是“劣绅”及其伴随的“土豪”、“土棍”、“地棍”、“土劣”等用语日渐普及,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的科举考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科举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贯彻落实理财改革的各项条目,适应审核环境变化,高效处理政务,元世祖时期的理财宰相卢世荣实施了一系列行政改革:

①提高行政效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变革原有不适用的管理、执行方式。

②调整体制结构。精简机构,新增理财部门,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权力。

③官员任命考核。剔除了世俗眼光,不问出身门第,选任有才能的人,体现出他任人唯贤的实用主义原则。官员升迁考核一律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整顿吏治,确立规范的人事制度。

④改善官员待遇。期望在不增加财政和百姓的负担的情况下,收取市场管理费,按比例抽取佣金,增加官员俸禄,杜绝贪污,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吴晶晶等《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世荣行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世荣行政改革的影响。
9 . 宋代政府拣选的吏职要具备四点资格,一是产业条件,二是要“练于事”或“谙吏道”,三是要有三人以上的推荐和担保,四是要经过对书算能力的测试。这一做法(     
A.根源于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B.意在提高吏职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D.说明官员的管理制度严格
10 . 唐代规定: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宋代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金代制定了《监察御史黜陟格》,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B.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
C.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D.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