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2 . 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
A.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
C.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D.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2020-12-01更新 | 863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
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
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D.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
2021-01-18更新 | 457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政府)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列宁观点的理解,并对西方文官制度提出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英国人麦杜思于1847年出版的《中国札记》,目的就是呼吁建立起向全体国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他认为:“应该像中国近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实行科举制那样,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准在英国三大行政部门各个分支机构任职。”麦杜思设想的“竞争性考试制度”(     
①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发                 ②英国最初尝试于东印度公司
③克里米亚战争后在英国正式建立   ④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效率低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6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绪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城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编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历程。结合所学,归纳永徽年间在法律、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干部制度的演变趋势及改革和完善的具体表现。
7 . 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这些做法
A.有利于通过考试系统选拔人才的尝试B.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D.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2020-09-11更新 | 6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保证了政府公共行政的稳定性B.缓和了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D.有效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动制度文明建设的途径。
10 . 英国的中、高级文官更多的是由能主持一般的日常的行政工作的“多面手”构成,文官队伍中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自然科学专家或社会科学专家并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富尔顿改革,才打破了“通才壁垒”,规定政府除常务次官外,各部专设一名政策顾问。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A.政府社会干预职能的收缩B.文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C.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D.政府行政部门相对独立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