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法律法规状况。这些规定反映了 表2
法律法规状况
《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文官考试
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
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
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
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
A.考试权的独立B.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视
C.共和制的巩固D.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内
旧功名新学历占原功名人比例
进士 留学54.6%
新学堂3.0%
举人留学31.0%
新学堂12.1%
生员留学66.7%
新学堂25.0%
A.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B.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并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
4 .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方式的主要意图在于
A.建立近现代文官制度B.保持施政的连续稳定
C.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D.保证人事制度公正性
2021-12-18更新 | 831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弘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嬗变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6 . 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到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B.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7 .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对干部
A.惩治贪污腐败,向社会主义过渡
B.提高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2021-11-18更新 | 1341次组卷 | 48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思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去除思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做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9 . 清末有奏折称:先试以国文,以观其学问之深浅,再试以地方应办之事,以观其才具之短长,由乡官握至佐治各员,以至州县以上,历事久则官能举职,历阶多则士无幸心,庶人皆勉为有用之材。”材料表明,清末选官制度
A.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注重新录用官员的经验培养
C.注重考察新录官员的专业能力D.体现国家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考试中,报考人籍贯遍及17个省份,共录取100人。下表为报名人数在前六的省份及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其他一些边远省份,报名人数只有几人,有的甚至只有1人)。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地区应考人员录取人员
江苏37428
湖南22618
浙江1975
江西1725
安徽1635
湖北1346

A.报考政策更加倾向江苏省
B.录取与报考人数的省份排名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
C.报考、录取人数与经济文化发达水平基本上成正比
D.国民政府的统治尚未统一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