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1 . 初唐时期,祭天之礼主要祭祀昊天上帝和五天帝,高宗时祭祀主神只保留昊天上帝,玄宗时颁布《开元礼》,进一步确定了昊天的独尊,成为定制。唐代祭天之礼的调整旨在(     
A.构建维护皇权正统B.确保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C.完善封建礼仪制度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4-04-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时期,《春秋》-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反映了(     
A.儒家经典不再影响法律实施B.佛道兴起影响法律条文解释
C.儒学对法律的影响逐渐深入D.儒家学者继承发展前代法律
2024-04-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这一变化(       
A.折射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较高B.反映了唐律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
C.意在加强教化以维护统治秩序D.体现了唐律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关于“礼”“刑”关系的表述,据此可知(     
文献记述出处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左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列传》
A.礼制观念淡化B.德主刑辅是传统C.法家思想盛行D.礼与刑趋向结合
2024-03-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晋朝有一位叫李忽的女子,因发觉自己的父亲谋反,便杀了父亲,断狱者并不认为其大义灭亲,而是认为其“无人子之道”“伤风污俗”,于是处以极刑。断狱者的做法(     
A.体现出晋朝断狱具有随意性B.促进儒家思想法治化
C.维护了父为子纲的道德规范D.有违社会主流价值观
6 . 《吕氏乡约》中关于过失相规的内容分三种:“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若犯义之过,罚钱五百,不修之过和犯约之过均罚钱一百,具体的惩罚程度由过错轻重而有所增减;累犯而屡教不改者,将会聚会讨论,使其退出乡约。反之,对德业善行表现突出者会有所表彰。由此可知(       
A.该乡约的相关条款具有法律效力B.宋代的乡约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C.有利于乡约发挥其基层教化作用D.成功禁绝了地方不良风俗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后期,齐国管仲学派提出“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又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这说明管仲学派(     

A.主张刑主德辅B.强调严刑峻法
C.倡导礼法并用D.认同礼法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 “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2024-01-23更新 | 491次组卷 | 1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类乡约的制定体现了( )
A.基层民主制度完善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政府强化基层治理D.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2024-01-2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10 . 《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