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     
A.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B.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
C.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D.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2 . 某次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这次会议后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特征是(     
A.大国协调、欧洲均势B.法律至上、王权有限
C.全体一致、集体安全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3 . 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另外一些人则提出不同版本的“短世纪”概念,认为19世纪的跨度应短于100个日历年。他们以国际政治作为界定标准,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欧洲新秩序以及美国借1898年美西战争之机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视为19世纪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据材料,有人将19世纪视作“长世纪”,也有人视作“短世纪”,说明两种观点各自的依据。
(2)如果以“世界市场”作为界定标准,你认为19世纪是“长世纪”还是“短世纪”,并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学者对19世纪世界史的认知是基于何种立场。
2023-12-04更新 | 32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西方国家安全理论萌芽于17—18世纪,成型于20世纪中叶,并在70年代和90年代获得新发展。17世纪,英国内战爆发的同时,与法、荷等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卢梭与康德构想的永久和平的国家状态在20世纪由“国际联盟”付诸实践,但很快破产。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仍延续着战争期间敌对国家间鱼死网破的硝烟气息。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和美苏关系的缓和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的逻辑关系。冷战结束后,各国更加重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

——摘编自李泓霖、毛欣娟《西方国家安全理论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相比,西方国家安全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安全观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并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政治架构被打破,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历史的必然。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和约确立了缔约各方的“国家主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借用“民族”概念来整合国家,目的是通过消解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自己的统治。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卢梭为“消解封建君主合法性基础”所提出的主张。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清王朝被迫卷入西方所谓主权平等的国际体系中,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迅速舶来并逐渐取代沿袭几千年的天下王朝观念。在“国将不国”的现实下,形塑一个西方式的强大的现代中国成为当务之急。1902年,梁启超首创“中华民族”一词,强调“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而非血统种族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把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目标相结合,指出中国应加以根本改造,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现代的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浙考神墙750

——摘编自宋盼盼、周传斌《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三次转换论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前20年资产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所采取的举措。

材料三   一战以后,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演化为“民族自决”原则,其首倡者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霸权更替的获胜者,美国可以借此削弱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欧洲列强。然而,这一原则在一战结束后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各国一致奉行威尔逊原则,那些受压迫民族或未受国际承认的民族,自然会打着民族自决的名义,来争取其独立地位。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印度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出的努力。
2023-11-25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何加强全球治理考验着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

时间内容
1625《战争与和平法》
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维也纳体系
1920国际联盟
1945《联合国宪章》
请确定其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条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2023-11-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得以建立,国家利益优先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观念被广泛接受。中立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合乎道德规范且缺乏合法性,有些情况下中立甚至成为一种国家“美德”。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一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中立国会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通过了《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等十三项公约,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高志平、刘劲松《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一战中,荷兰、瑞士、西班牙等少数几个中立国成功保持中立。但更多情况下,人们看到的是中立国的受挫:比利时和卢森堡遭到德国入侵,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肢解,美国、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另外一些国家则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中立,远离战火的拉美中立国亦无法置身事外。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流行的观念是:中立让(某个国家)逃避人类本应承受的负担。国联盟约规定,一旦发生违反盟约的战争,战争应被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二战时,中立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原材料和科技成果对德国的重要性远超一战,到1943年被同盟国列入“黑名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的公司均超过了1000家。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等

材料三   二战后,大多数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其外交政策中都声明不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敌对性的军事集团。亚非中立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认为瑞士式的中立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鸵鸟政策”。1956年,苏加诺说:“我们并不守中立,而且在全世界人类尚未自由解放以前我们永远不会中立。”1962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我们热爱和平……但是还有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

——摘编自高志平《试析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含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年和平”时期中立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立外交出现危机的原因。
(3)综上,简评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2023-11-24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 2024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散,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观点一: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洲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独立运动,主要表现为反抗宗主国的压迫和不平等,随后扩散到欧洲,最后传播到亚非殖民地。

观点二:学者周平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近代西欧,王朝国家在对共同体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情感的产生,这种民族意识在政治精英的加工后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形成后又促进了民族的成熟,民族成熟以后资产阶级利用民族利益反抗王朝国家,把国家的权力转移到了“全民族”手中。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围绕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展,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或另拟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19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