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1 . 近现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国际体系

主要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

明确规定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

维也纳体系
(1815年)

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恢复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等封建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1921年)

对战败国进行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

雅尔塔体系
(1945年)

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摘编自徐蓝《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从以上四个体系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认识。
2 . 《国王们的蛋糕》(如图)是以19世纪欧洲某次会议为题材而创作的漫画。图中间举起一对秤的是英国,左侧的俄国陶醉在“欧洲救世主”的赞誉中,右侧的法国领土则被划掉了一部分。该漫画反映的这次会议(       

A.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B.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
C.实质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D.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庚子之乱后,清廷和时人自觉“时局艰危”,外交体制改革再度成为变法的议题。从各省督抚、驻外公使、御史翰的分奏,到南、北洋大臣和湖广总督的联街会奏,再到光绪帝的朱批着交外务部和政务处的议复……重点均在于如何选用和培养外交人才。袁世凯更注重外交职官体系内部的人事升转之途,重官制;张之洞、刘坤一更着眼于从外部的“游历”“游学”来广泛培养洋务人才;外务部强调其对外交人事的把控。时人改革“洋务性外交”的看法大致是“以同而异”的,也恰是这种“以同而异”的共识或可在大方向趋同的前提下丰富改革的路径与知识,达到“同而能异”的效果。大多数时候,某种“新”观念由最初发生到共识的形成,再到相关的制度设计与实践,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材料二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外交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2023-10-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精神”在实质上点出了1719世纪世界历史的走向。第一,17世纪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第二,以18世纪的法国为代表,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赋人权、平等、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第三,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人类向往的理念及其所体现的民主体制,到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包括美国)已得到广泛共识。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流的现实主义战争观是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残酷现实促使精英们开始反省对战争的认识。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即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极力希望能避免战争。二战期间,随着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特别是在了解了种族灭绝的非人道做法后,有识之士们重新考虑对战争的认识,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材料三   鉴于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制止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19456月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了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权力,并形成了“大国一致”原则。除了安理会等六个自身主要机构以外,联合国还陆续建立了一系列被称为方案、基金和专门机构的多个附属组织。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下,裁军防止核武器。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世界历史走向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并提出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世界历史走向”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2023-10-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3·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格诺教派和英格兰新教催生了新的音乐表达,出现了使用法国和英格兰本土语言的诗篇歌调音乐。贵族统治者不仅支持作曲家创作世俗音乐,也赞助作曲家写作宗教音乐。世俗音乐为贵族和中产阶级上层的一群有较高修养的业余表演者提供了适用于演唱和演奏的音乐,有修养的女士和先生常常是有才能的歌手或演奏家。16世纪初,第一次出现了通过活字印刷出版的音乐,大量乐谱将许多音乐作品传播到了更为广泛的地区。

——摘编自【美】沃尔德等《西方音乐史十讲》

材料二   国歌的旋律能唤起情感共鸣,歌词可展现历史与故事内涵,是了解民族国家的重要材料。英国国歌《天佑吾王》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随着报刊和剧院的推广而流行此后,“吾王”的内涵因政治斗争而不断改变,直到19世纪才定型。1914年,英国对德国宣战时,群众自发聚集在白金汉宫前,唱起了《天佑吾王》。1939年的一天,BBC广播电台播放起了这首歌,随后首相发表了对德作战宣言。《泰晤士报》曾指出:“并不是我们选了自己的国歌,相反,是它在冥冥之中出现在了我们身边;如今已成既定事实。”

——摘编自罗宇维《传统的编织与共同体的建构——基于英国国歌确立历史进程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点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歌对于英国的历史意义。
2023-10-11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战争国际法历程
1618164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931815年,法国VS反法同盟1815年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3年,鲁尔危机1928年《非战公约》
1939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VS法西斯同盟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受着挑战与考验。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结合材料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证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0-10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后的前两个世纪之中,富有的罗马人为自己重新塑造出和平的形象,并将这一时期称作“罗马和平”。良好的管理、独特的法律让国家变得高效、安全和富有,罗马完善的道路系统等公共设施建设让它的臣民过上了更舒适的生活,贸易蓬勃发展起来。罗马与各行省通过道路连接起来……市场和货币遍及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大城市吸引了很多人口涌入,热闹非凡,充满了盛大的场面和仪式。据估算,在公元1-2世纪,被并入罗马帝国的地区,其人均消费量通常会增加约50%。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1820年—1949年,发生了大约300次伤亡惨重的战事,其中包括南北战争、欧洲人的殖民征服、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不同规模的致命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约1.6%,也就是说,这一比例是依靠采集狩猎生存的石器时代人类暴力死亡率的1/10,且死亡人数并没有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而出现相同比例的增长,这就意味着,从19世纪初开始,人类变得不那么好战了。争吵不休的领袖们逐渐不再把杀戮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刘易斯·弗莱·理查德森《致命争吵的统计数据》

材料三   “只有当国家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上,而是在各个层面上)时,……战争会自动终结,靠武力去取得进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从今以后,将是靠思想进步的时代。”

——安吉尔《永久和平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罗马让臣民过上更舒适生活”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法治”角度,简析罗马的法律如何促成罗马的和平与发展。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领袖们逐渐不再把杀戮作为解决争端的方法”的含义,并以19世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时代背景。21世纪,中国提出要构建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此,开展了哪些“主场外交”活动?
8 . 下图是17世纪欧洲某国际和约确认仪式,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下列符合该和约影响的是(     
A.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C.确认了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D.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语的“世界公民”一词包含了“宇宙”“城邦”“公民”之意,最早由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提出,“当人们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回答说我是世界公民”。除奴隶主和奴隶之外的自由民渴望休养生息,这种对古希腊世界及各城邦止战、和平、美德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等哲人的论述中大量存在。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地域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国家,是违反自然法的,应废除国家的界限,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即“世界国家”。

17世纪开始,社会契约理论的近代公民观念诞生,“世界公民”政治诉求也逐渐明晰化。资产阶级推行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及民主制得到普及,尊重公民诉求、和谐、共生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和“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一种新的民族主义趋向取代全球主义”。在此影响下,“没有爱国主义的全球主义的冷酷的、无用的和荒诞的,没有全球主义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和自私的”理念开始为部分学者所推崇。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人们意识到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教育无法正确处理国与国以及各国公民之间的关系。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正式更名为“世界公民教育”,“世界公民”一词正式进入各国视野。“文明的冲突”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有着共同滋养的思想土壤,在“后殖民”时期,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开始与共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世界公民教育一起,构成公民教育的主要思想流派,并不断地推动“世界公民”内涵的扩展和“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教育溯源:“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世界公民”内涵的特点,并指出推动17世纪开始“世界公民”理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世界公民的看法。
2023-10-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这说明了(     
A.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日益加剧B.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
C.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D.近代外交制度由此建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