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后期用以调整市民与非市民之间,以及不同国籍和无国籍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在有的法学著作中,万民法兼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性质。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民事流转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商品货币有着贪婪的欲望,这都是市民法所不能适应的。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结合罗马人与异邦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法律实践,由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制定和发展出名为“万民法”的私法体系。它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万民法因而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摘编自雷昕《浅析国际私法与古罗马万民法的学理关系》

材料二   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是清朝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基础上与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汇总。其子约较多,对于处理贸易、边界交往、实施边境管理等具体事务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下为其中部分条文:

“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

“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治其罪……”

“设立边界头目,凡事务须乘公办理,速行完结;如怀私推诿贪渎等情,各按本国刑律治罪。”

“两地奉差大小使臣,因公事到边时,说明因何事前来,系何等人在边候信,听候迎接。”

“俄使请造庙宇(东正教教堂),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

——据马长泉《康熙、雍正两朝中俄划界原则探析——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与市民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恰克图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民族语言迅速传播与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从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所组成,相反,而是由全体公民结成的统一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这项法令规定了有关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当它对工业家的专权独断加以一种不管怎样轻的限制时,它就在这样一条路上走出了第一步:路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绝对放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该法令的名称,试分析法令为何对“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做出明确规定?

材料三 美国是最早开展社区组织工作的西方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关于社区的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有《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是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的,通常包含董事会、执行总裁、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杨浩勃《美国社区管理模式对深圳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并指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3 .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之于英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之于美国的意义一样,为了达到“公信”于欧洲和世界并确立自己经济基础的目的,当然也有为了区别于所谓“旧制度”的考量,法国需要一部体系化的法典来“公示”自己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于是,1804年,这部法典应运而生了。

—摘自毛皓强《试论法典编幕进路中的“进步一扩张”倾向—以“拿破仑法典”战争为例》

材料二   1806年,马克思的故乡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成为拿破仑治下莱茵邦联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控制莱茵兰地区,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使当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这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关注点从政治转向经济,开始关注经济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

—摘编自冯英子《拿破仑对莱茵兰地区的统治与马克思思想的萌发》

材料三 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转型分前后两个时段(1618-1800年和1800-1918年)。前一时段以获得经济赔偿为目的,赔款主要由战败国的王室承担,多以真金白银的现金形式为主,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英荷战争《威斯敏斯特和约》(1674年)等规定的赔款。拿破仑战争后期的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及一战德国赔款主要是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而战败国则以金融手段还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战胜国根据政治目的放弃或少要赔款的情况……首先,战争赔款给一些人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加剧了国民负担;其次,19世纪后,由于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使战争赔款对战胜国的益处远不如前,欧洲战争赔款的经济意义减弱,政治影响增强,索要战争赔款成为对待敌国的一种惩罚;最后,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关系,也激化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复仇意识。

—摘编自贾浩《近代欧洲战争赔款的转型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应运而生的法典”的名称,并阐释其是如何“公示”法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在莱茵地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影响,概括马克思为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发生的转型并分析推动这种转型的因素。从反思教训的角度,指出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转型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2024-05-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即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四(1638——1715)……初步实现了政治、司法和财政的统一,把系统的地方封建贵族最终降为中央政权的附庸,使之不再构成民族分裂的隐患。在专制王权卵翼下并借助重商主义而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则逐渐形成堪与两个特权等级角逐的政治力量……然而,由于路易十四多年从事领土扩张……长期的征战损害了民族经济生活;工业发展落后与英国,贸易和航运远不如荷兰,广大农村呈现停滞景象。法国的创伤被掩盖在“太阳王”的桂冠之下……愈加激发了一部分先进人士追求信仰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从而催促了“启蒙世纪”的诞生。

                                                                             ——摘编自张芝联《法国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特权……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西班牙神甫与居民的对话:“我的孩子,你告诉我你是哪国人?”“感谢上帝,我是西班牙人。”“谁是我们幸福的敌人?”“法国人的皇帝。”

——摘编自米涅《法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路易十四时代推动法国民族国家进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影响。
6 . 【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

材料二: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2年12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有关德国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对比材料一、二,归纳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相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2024-05-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

——摘自胡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

材料二   同样是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合约,宣布退出大战。1918年德国发生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

——摘编自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材料三   今天,全球治理的问题更加迫切。人类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比如,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国家来参与,来共同面对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

——摘编自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缘于战争的名称,简析该和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列举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缘由。结合所学,从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的角度,佐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
2024-05-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3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1919英国和美国强烈要求《凡尔赛和约》不能只用法语,必须用英、法两种语言签署。迫于形势,法国最终同意。这是欧洲第一次用英语签订国际条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建立“法语(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法国政府成立“保卫和推广法语高级委员会”、设立“国际法语日”等,传播和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扩大法语世界影响力。

——据汤晓燕《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14-20世纪法语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并分析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2024-05-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政治的重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4-2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挥挥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非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请编自刘德跃主选《国际关系式》

材料三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原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